项英,这个名字或许不少人听说过,但他的故事其实远比我们想象得丰富。1898年5月,项英出生在湖北武昌县一个很普通的工人家庭,生活条件那是说得上清苦。小时候家里穷,他才15岁就进厂子干活。资本家的嘴脸、血汗工厂的真实模样,全都一一见识过。越干,心里越愤怒,对这种剥削深恶痛绝。
转折出现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马克思主义的种子撒进了中国的土地。项英作为新一代的青年,很快接触并被这种新思想吸引。1920年,年纪轻轻的他居然带着工人们搞起了罢工。这是项英“职业革命家”的起点。随后,在党的帮助下,项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越来越坚定,1922年4月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名副其实的“革命分子”。
别看他年轻,项英很快就在工人运动里成了主角。武汉那块地盘,许多工厂都在他的推动下成立了工会。他是真正冲到一线,跟工人们唠理论,讲道理,说到哪都有人信服。罢工遭到镇压,有血有泪,项英能退吗?没有。他反而更加奋不顾身,组织救援,带着团队一次次应对困境。这些年下来,他的群众工作经验那叫一个扎实,谁碰到他都得竖大拇指。
1927年以后,国共合作破裂,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全国白色恐怖弥漫,很多革命者被迫转入地下。项英这个时候偷偷去了上海,继续拉工人干运动。那会儿上海比现在任何悬疑片还刺激,到处都是探子、警察。项英没怂,该咋干就咋干。
到了1930年底,中央让项英前往革命根据地。他和毛主席、朱德等合作,共同建立了红军的总政治部。几次反“围剿”,项英都没少出力。说到节约,他也是真带头,一点不铺张浪费,搞出了24万担粮食支援前线把战士们都喂饱了。
可惜,后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决定战略转移。这时候得有人留下来,给红军长征掩护后路。五十万国民党军队虎视眈眈,留守的战士明摆着是拼命。项英没犹豫,和陈毅接手了保卫任务。
当时,项英、陈毅手上的红24师与地方武装合起来差不多1.6万人(算上伤员总共3万,但有战斗力的其实很有限)。他们得死守在瑞金、宁都、会昌、于都几地挡住国民党,直到红军大部队全部安全转移为止。敌人越压越紧,战士们全都精神紧绷。有时候还得假装一切如常,敌人都被糊弄了一个月才反应过来主力红军已经走了。蒋介石火冒三丈,马上下狠手围剿。
那段时间,项英和中央三个月没法联系,但他没有放弃,继续带着大家拼命坚持。直到收到中央电报,马上突围。后来整整三年,项英和陈毅等人在南方山区搞游击战,为了活命连野菜雨水都没落下嘴。这不是苦情戏是真实的故事。
即便这样,项英依然没忘记学习理论,并且想尽办法鼓励战士们别绝望他本人其实也经历过极其黑暗的时刻。大家齐心协力,最终在南方稳定下了根据地。这一点,中央高度肯定,还专门发电表扬,说他撑起了抗战一大片“根据地”,这些地方后来成了抗日最坚强的力量。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和国民党拉锯谈判结束了对南方红军的打压力度。这事为后来新四军的组建打下了基础。叶挺、项英等人陆续到了延安。中央很快就让项英和叶挺拉起来新四军这任务不轻。项英连轴转,带着团队联系了南方8个省、14个地区的游击队,传达中央指令。靠着这股劲儿,不久后新四军聚齐了,到1940年已经发展了9万人,成了抗战大军中的主力。
说到这里,陈毅还专门夸了项英:“项副军长凭他在党的威望和历史地位,把南方游击队团结成一股铁军。后续又能和叶军长合力,让新四军顺利编制,算是大功一件。”确实,没有项英,恐怕很难有那么整齐的新四军面世。
树大招风。新四军日益强大,自然成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眼中钉”。国民党那边阴招频出,让新四军搬到黄河北边去。这里头的阴谋周恩来、叶剑英早就探听到了:蒋介石压根是想趁机围剿新四军。党中央一声令下:随时准备自卫,如有可能立即北移,尽量不要正面冲突。
1941年1月4日,叶挺、项英率新四军朝茂林转移,结果中招遭到国民党的伏击。七天七夜苦战,最后军长叶挺被俘、项英等人遭遇不幸。这,就是惨烈的皖南事变。
其实早在1938年,毛主席就曾提醒项英,皖南根据地迟早会引起蒋介石的严重不安,建议迁移防范。不巧,项英舍不得自己一手创下的根据地。为救场,他还想让粟裕带兵支援,结果粟裕一看形势:不是硬拼的时候选择了保留实力。中央得知后完全支持粟裕。项英没等到增援,又不肯放弃皖南,最后找到毛主席,毛主席态度坚决:“粟裕一兵一卒都不能动。”还是建议项英迁到茅山。无奈,项英最终没有听从建议,皖南事变就这样酿成了悲剧。
皖南事变项英负有一定责任,这是历史的评价。但不可否认的是,项英依然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最杰出的领导人之一,也绝对算得上抗战名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