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吐槽把预制菜这档子事推到了风口,罗永浩像点了导火索,西贝在9月15日发了致歉信,诺把部分菜品改为门店现做,并在国庆前完成若干调整。昆明人听着热闹,身就想知道自家吃的到底是现炒还是“中央厨房”出来的。老百姓有脾气,有疑问,也有讲理的时候。真心的,这事儿够劲的。我跟你说,别光看热闹,得看规则走不走心。
街坊采访很直接有人接受预制,也有人反感,尤其是蔬菜被冷冻了还卖高价,觉得莫名其妙。市民说,“西兰花也要预制?”这话刺耳。还有人强调标签要明示,知情权不是小事。这样的质问有点刺痛人心——这能让消费者放心吗?就像拎着菜刀问厨子这菜是不是你昨天做的?消费要讲明白。就是别糊弄。
记者走进爱琴海商场的门店,早上十点多,蒸笼冒气,莜面在台面上拉着弧。后厨不让进,说是刚接总部通知,公共视线被收紧。门店负责人认,事件后营业额降了近三成,正在按总部要求调整,预制菜会在菜单上标注;店方也强调中央厨房供货消耗快,蔬菜大多门店当天采购,牛羊肉用的是内蒙锁鲜技术并且有保鲜工艺。这个口风里既有防御,也有解释。真假的?别光听嘴上说,要看票据。反正我不傻。
更广的探访显示,昆明不少小店依旧以新鲜为招牌,早上六七点送蔬菜,薄荷、香菜一晚上就不能再用,米线当天必须吃完。云南的“看菜点菜”是仪式,开放式食材成了餐桌信任的基石。业界也在自我修正,国家对预制菜的标准草案已过审,信息披露可能成硬规则,这意味着从野蛮生长走向可监管。吃的东西,讲究的是信任与透明。预制菜有前途,但得干净利索,别搞猫腻。马上把规则弄清楚,消费者才能安心。真心的,别把锅气和良心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