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说人生如戏,但对有些人来说,每天都像在演《权力的游戏》,只是主角不是琼恩·雪诺,是李梦。最近她的剧情比狗血剧还精彩,落选、分手、回应、举动、教练点评——海陆空齐发,大家都要凑份热闹。说是热闹,其实更像嗑瓜子看别人掉坑,隔着屏幕都能闻到八卦的焦糊味。这届网友,这届观众,个个都是火箭队,专捡热点往身上贴。
李梦落选这个事儿,一出来就是大新闻。女篮官宣那天,李梦的名字消失得比我的工资还快,网友们像是被催眠了:“怎么会没她?肯定有猫腻!”当然,吃瓜的人分三等,有的说她缺练习,有的说她沉迷代言,有的说爱情影响了事业,还有的说她被一只外星猫抓走了。众说纷纭,谁家新闻稿都能写出新版本,活脱脱一场“你方唱罢我登场”。
其实吧,缺席训练这锅,先别忙着往李梦身上甩。早前训练记录杵在那,谁都能看见,人家基本时间点都到齐,翘课的帽子强行往头上扣,头发都该掉了两斤。教练宫鲁鸣倒也有文化,不直接明说,就弄个“情况未达标”,貌似公关措辞,其实字缝里都挤满槽点。那话里话外,是不是在暗示你们懂的“其他东西”?宫指导那点心思,懂球的都读出三层意思,愣头青则拿去做高考作文素材,“责任谁担,敬业谁重”。
话说李梦,近一年变“人气女王”,广告接到手软,代言多得成了移动招牌。商业大片、时尚活动,球员变成穿搭博主,仿佛球场和秀场只差一根高跟鞋的距离。有教练吐槽,说女篮最美的时候应该在汗水里,不在美图秀秀下。你看,这才是真正的“双标”:要球场巾帼,不要T台女神。谁敢说不听见这外音?听见了,也不一定照着做。毕竟在这个“一夜成名,只要WiFi”的时代,篮球是饭碗,流量才是奶酪。
再看网络那边,“知识三三”啥都能扯一把,李梦和男友张隆的关系顿时被显微镜下无限放大。一夜之间,两口子国民度飙升,比他们合体后互送项链还红。至于流言蜚语,比东北的风还冷。网友有个毛病,看人家幸福就不顺眼,偏要咒你分手才舒服。有人见风就是雨,说分了就能洗白,就能回国家队,简直是“美好生活靠剧本”。但现实这玩意儿,向来不给剧作人面子。李梦刚过完生日,亲自拍照,还和张隆戴着情侣钻戒,蛋糕上“36岁”几个数字比流言更坚挺。这波操作,等于用恋爱给谣言上了一课,谁说分手就分手?爱情和事业,看来她要一脚踩两只船——不是踩翻,也是踩得别扭。
这年头,大家都在讲“女权觉醒”,谁都想当自己家主。可轮到具体事,又谁真能拍着脑袋不后悔?李梦选择了爱情,放弃了某些成名的捷径,这行为有人赞,有人骂,有人跪。毕竟咱们社会对“鱼与熊掌兼得”这事儿,一向抱着酸溜溜的心态。网友们评头论足,会一边说“女孩子勇敢”,转头又道“你这不是耽误前途嘛”。我有时候真怀疑互联网究竟是独立思考的乐园,还是“键盘道德家”的育儿室。谁都没活过她的人生,嘴一嘟就是三分治国八分管理。
其实吧,这件事说到底,无非就是个“选还是不选,留还是不留”的选项卡。李梦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夹在事业和情感之间的人。无论是中国女篮,还是隔壁售货员小王,类似的困境比塑料袋还多。有人为了事业独自披荆斩棘,最后得到三寸奖杯,也有人窝在爱情里,觉得那才是全世界。一外两分,最后谁对谁错,够吃好几季嘴炮。摔门走人的是她,苦着脸刷微博的是你我。作为旁观者,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恨不能参与”,实际却只能在屏幕前叹息。看看李梦以后的路会不会回坑——谁知道?要是真爱篮球,自己练回巅峰也不是不可能。要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转身后也是淡出视线。
当然微博和朋友圈不会等,瓜还没吃完就有新的瓜接力赛。李梦如果明天换戒指了,或者晒一锅牛肉面,立刻又能上热搜头条。不为别的,就是因为大众都爱看别人怎么把人生过成连续剧,哪怕这剧里连导演都不认识。不说别的,宫指导那句“情况未达标”,其实是所有人职场通行证的注解。谁在角落里被说“不够专业”,谁在聚光灯下被捧“有潜力”,都是一场没有字幕的真人秀。观众看得热血沸腾,选手醒来一地鸡毛。现实就是这么黑色幽默,连吐槽都不用翻译。
有时候我真觉得,篮球是球员的归宿,流量是市场的补药,爱情则是圈内人的必修课。三个里选两个,就像智力测试。“你要爱情还是事业?你想名利还是考虑感情?”答案不是“都要都不给”,其实多数人都是在“要了也没啥,不要更没啥”的状态里循环。李梦或许很清楚这一切,分手不分手根本算不上什么大事。事业能进能退,爱情能甜能咸,世界照样每天都转圈。宫鲁鸣能看懂的,不一定是大家都能明白的,人生这门课,有时还得自己考试自己改分。
说起来,落选国家队这事儿,比分手还让人好奇。毕竟在中国体育界,“榜上无名”有时候比“榜上有名”更有韵味。你看,被排除在外就能一夜之间画出“遗憾神话”,网友就喜欢这种故事走向。至于李梦本人,估计只能半夜刷手机,顺便看看谁在八卦自己一小时之前吃了啥。其实她落选也好,恋爱也罢,都是在自家人生里随喜随意。旁人吃瓜归吃瓜,炒作归炒作,真到分道扬镳的一刻,无非是感叹一句:“谁的青春不是一锅乱炖?”
有人说,“世上只有一种失败,就是被别人决定你的人生。”李梦的现在其实很典型——别人评判她多如牛毛,她却活在自己的逻辑里。这本事,一般人还真学不来。毕竟有些人的勇敢是走出去,有些人的勇敢是留在原地;有些人的幸福是拿奖牌,有些人的幸福是秀戒指,用什么标准去丈量呢?最终都落回那句老话:“谁不是在荒诞里找生活?”
至于结局嘛,其实大家早习惯了。热度会过去,流量会消失,李梦会进不会进国家队都不妨碍大家当下刷着手机感慨两句。一切都像新闻联播后面的天气预报:多数时候没人在意,偶尔雷阵雨有人抱怨。今年球场上没有她,明年据说还可能有她,到时候又能重新开一锅“人生大联盟”。她的答案,只有她自己清楚,管别人有什么标准,反正谁都看不懂。
最后呢,祝大家吃瓜愉快,人生愉快。分手不是世界末日,落选不是终点,而我们吃瓜群众,继续用热搜和段子完成自我修养。谁懂呢?李梦懂不懂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都乐于给生活按个娱乐标签,再来一句自嘲:“谁不是被生活选中落选的人?”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