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政坛最近的剧情,比起春晚小品还热闹。
刚刚还在风口浪尖上的佩通坦,说被停职就被停职,连个招呼都没打。
三天内代理总理连换三位,这速度,堪比路边小店换老板。
谁能想得到,政坛的椅子也能变成烫手山芋?
看得人目瞪口呆,连夜市卖椰子的都能倒背如流。
究竟发生什么大事,让泰国政坛如此翻江倒海?
其实根子还是那通电话。
2025年6月中旬,佩通坦和柬埔寨前首相洪森的一段对话被曝出。
本来两个人唠嗑也不咋稀奇,可佩通坦竟然“叔叔”叫得亲昵,还顺手把自家军队批得一文不值。
更离谱的是,还不小心放了句狠话,说要对邻国断水断电。
这下好了,泰国军方听了直接炸锅了,保守派立马抓住机会,把他送上了宪法法院的“热搜”。
宪法法院的动作雷厉风行,快得让人怀疑是不是提前写好剧本。
7票对2票,佩通坦就这么被暂停了总理职务。
说起来,支持率也是说跌就跌,从原来的30.9%直接滑到9.2%。
这要是搁咱们平头老百姓身上,估计都想躲回家不出门了。
执政联盟的第二大党,嗅到风声就果断撤退,直接把泰国政坛推到了十年未见的真空期。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这边政局没稳,那边美国的“关税大刀”就飘洋过海砍来了。
美国那边,国务卿卢比奥都亲自坐飞机飞到亚洲,架势大得很,仿佛要“亲手敲响警钟”。
美国说得直白,要是8月1日之前泰国不签个满意的贸易协议,那36%的高关税就要落地,尤其是汽车零部件、电子设备和农产品,刀刀都劈在泰国经济命门上。
光是汽车产业就占了泰国出口的18%,出口又是泰国GDP的大头,占了六成。
36%的关税落下来,泰国GDP直接缩水1.5%,还会有240亿美元的损失。
不用想也知道,这一下,数百万泰国人的饭碗就悬在半空了。
要说这时候的人心惶惶,一点也不夸张。
偏偏这种节骨眼上,总理的位置却成了烫手山芋。
2025年7月3日,71岁的普坦临危受命,接过泰国代理总理的重担。
普坦其实也是他信家族的老将,过往干过交通部长,处理过不少棘手事,可这回面对美国的压力,恐怕得拿出吃奶的劲了。
普坦刚上台四天,财政部长就火急火燎地把贸易新方案递到美国人手里。
这提案可以说是肝胆相照、割肉求生。
开放玉米、大豆进口,连泰国农民的生计都敢往桌上一摆。
放开美国猪肉进口,国内养猪户炸锅了,养猪的直呼“心头在滴血”。
能源板块更绝,承诺买美国油气,跟泰国本来自己想走的多元路线直接唱反调。
还有更“扎心”的,关税下调,汽车零配件从20%降到10%,美国车企进来,一水的泰国产业只能感慨“屋里有狼,门口有虎”。
可这又能咋办?
人家美国不仅手里有大棒,还盯着你的饭碗。
泰国这回是把“压箱底的家底儿”都拿出来了,只为换那一线活路。
这世道,啥叫身不由己,这就是活生生的教科书。
再说那三天换仨代理总理,这背后,是泰国军方、保守派和民选政府三股势力的明争暗斗。
表面看仿佛是因为佩通坦一句“断水断电”,实则是各方积压多年的不满和矛盾总爆发。
有学者打趣,泰国政坛就像拉锯,永远看不见头。
军方的手,伸得比谁都长,关键时刻总能拍定桌子。
可这政治乱局,对普普通通老百姓来说,就是明天的饭碗是不是还热乎。
每一次高层换人,政策都能变个样,商场的老板都得重新琢磨要不要多进点货。
美国这次关税威胁,让泰国不得不低头。
人家明着说,要是不听话,36%的大刀砍下来,谁受得了?
泰国没退路,只能用市场准入、产业开放来换喘息的机会。
农民成了牺牲品,企业也跟着遭殃。
专家都说,这种妥协顶多算权宜之计,长远看风险一点没少。
玉米、大豆大幅进口,泰国农民心里苦,嘴上都憋着火。
猪肉、牛肉放开,国内养猪户、养牛户夜里睡不着觉。
能源本来想搞多元化,现在全指望美国进口,谁敢保证哪天又不会被别人捏住脖子?
汽车、电子产品关税一降,国内企业连翻身的机会都少了一大半。
美国公司的金融服务也能大摇大摆进来了。
泰国自己的企业都快被挤到墙角,谁还敢说这不是“割肉求生”?
有的网友干脆一句话:农民和小企业被拿来垫底,换的不过是表面的安稳。
也有人说,现实就是这样,能保住一口饭就算赢了。
更多的人在问,这样的妥协,到底是聪明还是没办法?
再说回佩通坦,他还有没有机会翻身?
按泰国的老传统来看,军方和保守派的手太长,想东山再起难上加难。
可泰国政坛就像连续剧,一切都说不准。
今天倒了,明天可能又爬起来。
只是这来回折腾,倒霉的始终是底层的民众和小企业。
美泰之间这次看似达成了暂时的“妥协”,可底子里的矛盾根本没解决。
美国的政策说变就变,今天让一步,明天可能又要多加一刀。
泰国只能一次又一次用自家的资源去填窟窿。
除非哪天能自己把产业撑起来,否则这悬着的心怕是落不下来。
泰国政坛的风云,总让人觉得像看一场永远不会落幕的戏。
三天换三位代理总理,政坛的椅子热得谁都不敢久坐。
美国的关税大刀一挥,泰国就得脱一层皮。
农民和工人,成了这场剧里的背景板。
风一吹,草就倒,谁也不敢说明天是不是还是自己的饭碗。
有网友说,泰国政坛就像那锅永远煮不熟的粥,刚刚起锅就被人泼了冷水。
还有人吐槽,这贸易协议看似皆大欢喜,实则鸡毛满地。
农民和企业成了最大输家,平静换的是短短一口气。
可也有人觉得,能让步就算赢一阵,关键是以后怎么挺住。
讲真,这种局面搁谁身上都头疼。
整天活在“明天没饭吃”的阴影里,谁能心安?
你说农民、工人、企业老板,真愿意把安稳的生活交给外人手里?
这场风暴背后,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泰国的让步换来的到底是什么?
真就只能如此吗?
谁又想再经历下一次的“换汤不换药”?
大家心里难道就不憋屈?
你怎么看现如今这样的泰国,是无奈还是明智?
不吐不快,说出来让人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