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男排又输了一场这个“老梗”,看球多年的你会觉得腻吗?
别急,这回可有点玄乎。
法国这支队伍,世联赛里也不是谁都能随便拿分的主,结果人家打得磕磕绊绊,隔三差五还给中国送福利,动不动就送分,四局下来慷慨地砸出36分当见面礼。
你以为碰上对手这么大方,男排弟兄们能乘风破浪?难!
说真的,这场球一开头我没抱多大希望,可看着第一局中国男排抖擞精神,硬是靠拦网把法国摁住,这精神头……有戏有戏!
可别说,第一局一口气拿下,看得人那叫一个舒服。
正当我琢磨,主力都跑齐了,后边一波冲刺,说不定得分爆发,结果教练海宁来了个猝不及防的操作。
你说打顺风球就得穷追猛打,他倒反其道而行,第二局直接调了替补上来。
咋琢磨都觉得怪。
明明上一秒还嘴硬,说“要学会怎么赢球”,结果到真刀真枪的时候,“锻炼人”成了关键任务。
咱不说锻炼新人不对,问题是时机不对,场合不合适。
谁都明白吧,这还比啥?球迷心里要是能长出一万句弹幕,那就是:这局不搏,啥时候搏?
可是,情节还没完。
替补们上来倒也算“圈粉”,13-17落后都能紧咬着比分,一步步追到22-24。
看得现场观众都忍不住催一脚气:“快补俩主力,把这口气憋出来!”
可教练安稳得很,硬是没动手,全程旁观。
你要真说主力拉胯,行,那就彻底重建。
可第三局,小伙子们9-5居然领先,观众满脑袋问号:这下该稳了吧?该一鼓作气了吧?
可偏偏阵容又出了幺蛾子,思路突然短路,闹出个轮次失误,俩回合连丢分,这时候教练依旧按兵不动,让场上这些暂时气势不顺的替补们继续“自我救赎”。
现场气氛瞬间“凉凉”,不少人头上飘起无助的小问号。
是要锻炼人,还是拼胜利?说不准。
球迷群里炸锅了,都在琢磨:“不是说赛前要以胜利为目标吗?怎么又开始以演练新人为主?”
要我说,这种矛盾哪里像是一场正式比赛,倒像是游戏里测试新战术。
可惜,一个“试试看”的念头,毁掉了可能原本到手的局分。
说到底,海宁的指导策略是多少有点让人迷惑。
熟悉体育的朋友都知道,主教练决定用谁,不可能全凭心情。
压力、对手实力、球员状态,这些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套路,怎么一到关键节点就突然转场?
这就像打王者荣耀,队友“逆风”太难受,上单、中单全换成新人,操作没练熟就扔上去,输就一点也不意外。
你说,这么勇敢地锻炼,这么执着地试错,是不是该给海指导发个“最佳育才奖”?
有种“我要赢球”又“我要造星”,嘴上说追积分,实际行动却在下注未来。
比赛打到这份上,球迷的心都跟着起起落落,收不到一点稳定信号。
其实,这盘球里的最大无解题,是法国这么“送分”的表现。
四局36分直接白给,这不等于是让咱短暂拥有了“被罩幸福”?
可换个角度想,人家法国主打很明显,虽然磕磕碰碰,但该狠的时候照样出招,机会球从来不随便放,咬住关键分,玩命往死里扣。
人家不是不会玩失误,而是懂得何时该放,何时该抢,把“该给的礼”递出去,剩下的嘴都不让咬。
而中国队的问题,就出在了“主动得分”这四个字。
据报道,进攻少对手二十多分。
这数字看着绷得慌。
一分分扣到最后,光等人家送是不管用的,自己没得分爆发点,怎么撑都飞不起来。
对手偶尔给个大礼包,收都收不住,说出去都让人忍不住叹气。
具体到数据,温子华“刷”了13分,饶书涵和王滨各7分,江川的5分,季道帅、翟德军、缪阮彤这些也加把劲,但法国那边弗雷一人包揽20分,克里弗诺特、洛阿蒂都刷到15分。
这种对比一拉,胜负差距一目了然。
以往大家抱怨的是中国队失误多,没把握好关键分。
但这回,光靠人家大意收礼,还没能提升主动进攻的牙尖劲儿,实在让人有点着急。
更何况,现在的世联赛,积分分配极其细致。
赢一局不光是简单面子问题,后续排名、士气全息息相关。
像这样把到手的积分拱手让人,等于白白浪费了前面运动员们的仆仆奔扑。
这里还有个小插曲,让人突然想起某些热搜名言:
“人生中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机会来了你没能抓住。”
男排这仗,可不就是鲜活写照?
有没有一种熟悉感?
回看那“主力-替补-主力”来回调换,网友直接炸开锅。
“快换人、快搏杀!”,弹幕刷得飞起。
但教练那里,你永远猜不透下回合会出啥新花样。
也难怪看完球,身边有个哥们直接自嘲:“本来就没指望他们全赢,但能不能别自己乱阵脚?”
说到底,锻炼人有锻炼人的思路,争胜利有争胜利的打法。
二者要实现共赢,还真不是一句“都要”就能搞定。
要真能主力补刀,锻炼新人作为点缀,可能还能再拼一把。
可现在这样主次不分、思路飘忽,着实让人捉急。
哎,咱不是没有亮点。
看看第一局,防守站得有模有样,一个球都能追到地铁口再捞回来。
又看看替补们,关键时刻也不是没咬紧比分,怎么整体节奏一乱,大家就跟着迷路?
其实说到根子上,这种“指导思想不统一”,很像实习生带着没打磨的PPT直接上台路演。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就是现状,谁都理解。
但真到了有粮食了还不去煮饭,那就只能自己饿肚子,错过能填饱肚子的好机会。
比赛场上从来不是靠等来的,就是有主教练胆子大到敢孤注一掷,才会让人看到那种“一定要赢”的冲劲。
可惜,这场球留下的最大感慨,不是拼尽全力后的喜悦,而是“一分未得”的深深遗憾。
想想江川、温子华这些主力,数据摆那儿,不缺努力。
但整体战略还拉胯,每个队员的拼劲和团队的成效直接脱节,合力全打散了。
球迷的无力感,大概也就源于此吧。
现实是,和强队差距不仅在技术、身体素质上,更多是团队指挥的果决与激进。
看着法国人敢拼敢换,一有机会就猛攻,反观男排这边还在琢磨“锻炼”还是“冲刺”,怎么追得上“地表最强”标准?
如果老是摇摆不定,那连球员拼到汗流浃背,心气也难免跟着大受影响。
当然,换个角度讲,这次世联赛暴露了队伍的问题,更是好事。
至少让所有人看得明明白白,“等机会”不是办法,主教练的抉择和临场指挥强硬一点,年轻球员才更有方向感。
否则,接下来的赛季,还会不断被“锻炼—输球—锻炼”的怪圈反复摁住。
说到底,主帅定战略、球队拼比分,双管齐下,才是真正的“进步”。
输一次不可怕,可怕的是混乱思维模式定型下来,变成慢性自废武功。
现在回头盘点,男排这个“失控局”其实早有苗头。
白白丢分谁都心疼,主教练发散战术更让人心累。
但又有谁不是每天在变幻莫测中摸索前进?
身为观众,我们还是得送上一句鼓劲:
未来如何没人能打保票,抓住眼前的每个机会,比什么都更重要。
如果有一天中国男排突然重拳出击,拼到最后一局全是硬核得分,我信你比我还激动。
那就等着下一场球吧,也许转机就在下一个发球点。
你怎么看,海宁指导这场“谜一样的换人”操作,究竟该点赞还是再多给点建议?
你期待男排后面的表现吗?
留言等你来聊聊~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