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突然停运的恐慌,相信不少物业管理者都经历过。选择维保服务时,价格往往是最先被关注的,但低价背后可能藏着更多隐性支出。维保合同里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字条款,分分钟让你多掏冤枉钱。
基础维保费用只是冰山一角
几乎所有维保公司都会给出一个诱人的基础报价,但这个价格通常只包含最基本的检查服务。真正花钱的地方往往在附加条款里:紧急故障响应要不要额外收费?更换零配件打几折?年检代办收多少服务费?有些公司甚至把日常润滑保养都算作增值服务。
特别要警惕按次计费陷阱,表面看单次服务费不高,但电梯使用频率高的场所,一年下来可能比包年贵出30%。某商场就吃过这个亏,签合同时觉得按次付费更灵活,结果半年维保支出就超过了全年套餐价。
零配件更换是最大的资金黑洞
"原厂配件"和"兼容配件"价差可能达到3-5倍,但维保合同里很少主动说明。更狡猾的是某些公司会刻意延长更换周期,等过了保修期再通知你需要大修。有物业反映,同样的曳引轮问题,不同维保商报价相差2万元之多。
聪明的做法是要求维保商提前提供常见配件价目表,并约定好折扣率。最好在合同里写明重大维修的二次报价机制,避免被突然的天价账单吓到。记住,正规公司都敢把收费标准写进合同,那些支支吾吾不肯明码标价的,八成有问题。
隐形费用防不胜防
年检代办费、节假日加班费、技术升级费...这些看似合理的收费项目累积起来相当可观。某写字楼去年就多付了1.2万元的"系统升级服务费",后来发现只是更新了控制软件的一个小补丁。
最该警惕的是自动续约条款,有些合同会约定"如未书面提出终止则自动续约1年",而续约价格可能上涨20%。建议明确约定价格锁定周期,并要求续约前60天书面确认。省钱的关键在于把一切谈妥的内容白纸黑字写下来,口头承诺在纠纷发生时根本不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