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一大13位代表结局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精确日期为1921年7月23日,而非7月1日,这一结论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经党史研究者严谨考证所得。1938年5月,中央领导首次提出将党的诞辰定于7月1日,依据的是当时身处延安的两位参加过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同志——毛泽东同志与董必武同志的回忆。他们仅能记起一个炎热的夏日,大约在7月份。由于当时无法确切核实,故而选择了7月1日作为党的生日。
58名党员
在中共一大召开之际,与会代表共计13位,他们代表着全国58位共产党员。在这58名党员中,有教师17名,学生24名,其余职业者17名。这些人投身革命,投身于建党的伟大事业,并非源于生计所迫,亦非出于个人私欲,更非被逼无奈,而是自觉担起了拯救国家和民族的沉重责任。他们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中国乃至世界进行改造。在革命的漫长征程中,这58位党员历经风雨,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其中,有21人英勇牺牲,16人因种种原因脱离了党组织,8人被开除党籍,还有4人叛党。然而,在革命胜利的时刻,有4人脱颖而出,成为了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在这58位党员中,绝大多数人经受住了考验,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如今,中共从当初的58名党员发展壮大,成为拥有9191.5万名党员的全球第一大党。
1920年10月,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三位先驱者共同发起,成立了北京共产党早期的组织,其中李大钊担任首任负责人。随后,罗章龙、刘仁静、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缪伯英、范鸿劼、张太雷等一批杰出人士相继加入,这些成员绝大多数都是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核心成员。
1920年秋季,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人在武昌召开了一场秘密会议,正式宣告武汉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成立,并一致推举包惠僧担任书记一职。
1920年的深秋,施存统与周佛海等志士在日本东京携手成立了旅日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其中施存统担当了组织负责人的重任。
在1920年的秋冬之交,毛泽东、何叔衡等人在长沙,以新民学会的中坚力量为基础,秘密地成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1920年岁末至1921年初,王尽美、邓恩铭等人在济南成功创建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1921年春,陈独秀等人在与无政府主义者的“共产党”组织决裂之后,毅然在广州重新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该组织吸纳了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等成员,陈独秀和谭平山先后担任了书记一职。
1921年,张申府、周恩来、赵世炎、刘清扬等一众先进分子在法国巴黎共同创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该组织主要由留学生中的佼佼者组成,张申府担任组织的负责人。
张申府、刘清扬、周恩来、赵光宸
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宣告成立之前,全国各地已有58位志士投身其中,加入了党的行列。
上海群英荟萃,共计十四位杰出人物: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沈玄庐、邵力子、袁振英、林伯渠、沈雁冰、沈泽民、杨明斋、俞秀松、李启汉、李中。
北京群英:李大钊、张国焘、邓中夏、罗章龙、刘仁静、高君宇、何孟雄、缪伯英、范鸿劼、李梅羹、张太雷、朱务善、江浩、宋介、吴雨铭、陈德荣
武汉地区共有8位杰出人物,他们分别是:董必武、陈潭秋、刘伯垂、包惠僧、郑凯卿、张国恩、赵子键以及赵子俊。
长沙六人:毛泽东、何叔衡、陈子博、贺民范、彭璜、易礼容
广州地区共有四位知名人士:谭平山、谭植棠、陈公博以及李季。
济南三杰:王尽美、邓恩铭、王翔千
在法国,五位杰出人士共同留学:张申府、刘清扬、周恩来、赵世炎与陈公培。
日旅:施存统、周佛海
在这58位党员中,绝大多数系知识分子群体。具体来看,有18位曾留学日本,17位毕业于北京大学,8位来自其他高等学府,而中师及中学毕业的党员共有13位。
在出席党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13位代表中,山东籍的代表王尽美不幸成为最早离世者。他于1925年8月19日在青岛不幸病故,享年27岁,这一年龄在所有代表中最为年轻。
在众多一大代表中,刘仁静是最后辞世的一位。他于1987年8月5日,在北京不幸遭遇车祸,与世长辞,享年85岁。在担任国务院参事期间,他离世。刘仁静对党的一大历史有着丰富的回忆,留下了诸多珍贵的回忆录。
在众多代表中,董必武同志的寿辰最为高寿,不幸于1975年4月2日在北京离世,享年八十九载。
在这13位代表中,王尽美英年早逝,年仅20至29岁;李汉俊和邓恩铭同样不幸,他们在30至39岁这个年龄段离世;陈潭秋则是在40至49岁之间驾鹤西归;至于50至59岁这一年龄段,何叔衡、陈公博、周佛海三位代表均不幸辞世;李达在70至79岁去世;而毛泽东、董必武、包惠僧、刘仁静、张国焘五位代表则均在80至89岁这一年龄段离世。
【转换失败】:02、中共一大13位代表的命运 【失败原因】:(系统检测到该文本可能包含不安全或敏感内容,请您检查文本并避免提交此类内容,感谢您的配合。)
第一种类型他们始终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矢志不渝,百折不挠,不惜牺牲自我,甚至历经九死一生。这些人包括毛泽东、董必武、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李汉俊、陈潭秋等七位英勇的革命先驱。
毛泽东,湖南湘潭韶山之子,于1893年12月26日诞生。他曾是长沙党组织的重要成员。历经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要职。1943年3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他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及中央书记处主席。1945年6月,在党的七届一中全会上,他又被推举为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并持续担任此要职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新中国成立后,他亦曾担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全国政协主席、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以及国家主席等职务。1976年9月9日,他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总书记动情地表达:“毛泽东同志,他既是党的缔造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奠基人,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杰出创始人,更是我们中国各族人民的卓越领导者”“他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战略家与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驱者。他是近代以来我国伟大的爱国者、民族英雄,党的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中坚力量,是引领中国人民实现自我命运和国家面貌根本转变的杰出伟人。”
董必武,生于1886年3月初的湖北黄安(今红安),于1911年投身同盟会,成为武汉党组织初创时期的重要成员。他历任中共武汉地方委员会书记、中共中央党校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代理主席、中共中央南方局副书记、中共重庆工委书记、中央财经部部长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同志担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及代主席等职。1975年1月,他出任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董必武同志是中共六届中央委员,七、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1975年4月2日,他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董必武同志是唯一一位与毛泽东同志并肩登上天安门城楼,共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见证者。
何叔衡,生于1876年,湖南宁乡人士,与毛泽东同志同窗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共同发起成立长沙俄罗斯研究会,并成为长沙早期党组织的一员。1928年6月,他赴莫斯科参加了中共六大。1931年11月,何叔衡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委员,并担任临时中央政府的工农检察人民委员、内务人民委员部代理部长以及临时最高法庭主席等职务。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他受命留守中央革命根据地,继续坚持游击战。1935年2月24日,在从江西转移至福建的途中,何叔衡于长汀突围战斗中英勇牺牲,终年59岁。2009年,他被评选为新中国成立作出杰出贡献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王尽美,诞生于1898年,本名王瑞俊,山东诸城人士。1920年,他携手邓恩铭等志士,共同发起创立了“励新学会”,并创办了《励新》半月刊。翌年,他投身于中国共产党一大,随后担任中共山东区支部书记、中共山东地方委员会书记等职务。他更是党的二大、四大的代表。在日复一日的劳碌奔波中,他不幸积劳成疾,染上了肺结核。尽管身患重病,他依然顽强地穿梭于济南、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不幸的是,1925年8月19日,他于青岛离世,年仅27岁。2009年,他被光荣地评为新中国成立百位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邓恩铭,籍贯广东梅州,1900年1月诞生于贵州荔波,系水族,本名邓恩明。1920年11月,与王尽美等志士共同创立“励新学会”,并创办《励新》半月刊。身为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他曾是中共一大、二大、五大的代表。1922年1月,他前往莫斯科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有幸受到列宁的亲切接见。1925年2月,他领导了青岛胶济铁路工人的大罢工。1927年4月,他赴武汉参加党的五大。此后,他担任中共山东省执行委员会书记。1928年12月,因叛徒出卖,他在济南被捕入狱。1931年4月5日,在济南纬八路的刑场上,他英勇就义,年仅31岁。2009年,他被评选为新中国成立作出杰出贡献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李汉俊,1890年诞生于湖北潜江,本名李书诗。1920年春,他投身于上海《星期评论》的编辑行列,并加入了由陈独秀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为上海早期党组织的关键成员。他与陈独秀等人共同筹备了中共一大,而一大的会址便设在其兄长李书城的居所。在中共二大、三大中,他均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然而,不久后因意见分歧,他主动脱离了党组织。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李汉俊于1926年加入了国民党,并曾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秘书等职务。遗憾的是,1927年12月17日,他不幸被桂系军阀胡宗铎部所害,享年37岁。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陈潭秋,本名陈澄,1896年1月,在湖北黄冈这片沃土上诞生。1920年,他与董必武等志同道合之士携手,创立了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并主导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翌年,他创办了湖北人民通讯社,并担任社长一职。陈潭秋与董必武一同参加了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归来后,先后担任中共武汉地委、武昌地委、湖北地委的重要领导职务。1923年2月,他发动并领导了武汉地区各工团、学生组织,全力支援京汉铁路工人的罢工斗争。作为中共第五届候补中央委员,他曾担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中共驻新疆代表等要职。1942年,陈潭秋不幸被军阀盛世才逮捕,并于1943年9月在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被秘密杀害,年仅47岁。由于党中央当时尚未得知他的牺牲,他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依旧被选为中央委员。2009年,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卓越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第二种类型他们曾误入歧途,但最终回归党的温暖怀抱,或是重返人民之中,这些人包括李达、包惠僧、刘仁静。
李达,1890年10月2日诞生于湖南零陵,1920年8月毅然归国,在陈独秀的引领下,担任《共产党》月刊的主编,并投身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他是上海党的早期组织的重要成员。1921年,他出席了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在会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同时担任中央局宣传主任的职务。1922年,他选择脱离党组织,返回湖南投身于教育启蒙事业。此后,他曾担任上海法政大学等院校的系主任。1949年,李达重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湖南大学校长、武汉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以及中国哲学学会的第一任会长等要职。作为党的八大代表,以及政协第一届、第二届全国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人大常委,李达在党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文革”初期,他遭受了无端的攻击与诬陷,于1966年8月24日在武汉不幸遇害,享年76岁。“文革”结束后,李达的冤屈得到了平反昭雪。
包惠僧,1894年诞生于湖北黄冈。他曾身为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并曾担任中共武汉区委员会的要职,包括委员长一职。南昌起义之后,他选择脱离了党组织。此后,他曾在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担任秘书,并在国民党内政部担任人口局局长等职务。最终,他举家搬迁至澳门。1949年11月,他自澳门重返北京。次年,即1950年,他进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深造。同年12月,他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的研究员和参事。1957年4月起,他担任国务院参事一职。1979年7月2日,包惠僧在北京去世,享年85岁。
刘仁静,1902年诞生于湖北应城。1918年,他顺利考入北京大学,成为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之一。在大革命遭受挫败后,他接受了托洛茨基的观点。1929年,刘仁静因故被中共中央开除党籍。1950年,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声明,对自己过去的错误表示了诚挚的歉意。此后,他更名为刘亦宇,并长期担任人民出版社的特约编辑。1987年,他被任命为国务院参事室参事。遗憾的是,同年8月5日,他因车祸不幸离世,享年85岁。
第三种类型他们因心怀不轨之念,随革命浪潮涌入共产党,然而,在个人私欲无法得到满足之际,便选择了背离党的道路,沦为令人不齿的叛徒与汉奸。此类人物包括陈公博、周佛海以及张国焘。
陈公博,生于1892年,广东南海人士,系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之一。在参加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刘仁静曾回忆道:“陈公博携夫人一同来到上海,顺道度过了蜜月,他们下榻于南京路上的一家豪华酒店,举止间尽显阔绰。”1923年,因投靠军阀陈炯明,陈公博被开除党籍。1925年,他转投国民党。此后,他曾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务局局长等职务。1938年,陈公博随汪精卫叛国投敌。在此期间,他先后担任汪伪政府立法院院长、伪国民政府代主席、军委会委员长、行政院长等要职。抗战胜利后,他逃往日本,最终被押解回国。1946年6月8日,陈公博被处以枪决,享年54岁。
“周佛海与陈公博属另一类型,他们并非专程前来参加一大……周佛海在会议期间,竟不忘谈情说爱,甚至引发了桃色风波。”1924年,他脱离共产党,转投国民党,走上了反党反人民的道路。1938年,他随汪精卫投靠敌人。日本投降后,蒋介石任命他为上海行动总队总指挥。然而,在面临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下,他最终被捕。1946年10月,他被判处死刑,后改判无期徒刑。1948年2月28日,周佛海在南京狱中病逝,享年51岁。
张国焘,江西萍乡人,生于1897年,系北京党组织早期成员。作为中共一大代表,他当选为中央局成员,并在二至六届中央委员会中担任委员。曾历任红军总政治委员等职务。在长征途中,他犯下了分裂党和红军的严重错误。抵达延安后,党中央力图挽救,对他进行救治与教育。此后,他历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代主席等职。1938年4月,张国焘逃至武汉,投靠国民党特务组织,加入军统,并于4月18日被开除党籍。他曾试图说服陈独秀与他一同加入国民党,反对党和人民,但遭到陈独秀的坚决拒绝。1949年,张国焘寓居香港,后移居加拿大多伦多。1979年12月3日,张国焘因病去世,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