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大将谈哈军工创办初衷,说了一番话,师生对教育理念深受感动

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参考来源:《陈赓传》、《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校史》、《开国将帅的教育情怀》

1952年冬日的哈尔滨,雪花纷飞。

在一座刚刚建成的教学楼里,一位身材不高但目光如炬的将军正在与师生们交谈。

这位将军就是新中国的开国大将陈赓,而这里,就是后来闻名全国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当时的陈赓已经49岁,本该在军队中继续建功立业,可他却主动请缨来到这个冰天雪地的东北城市。

很多人不理解:一个身经百战的将军,为什么要放弃指挥千军万马的机会,跑到学校里和书本打交道?

那天,面对师生们疑惑的目光,陈赓说了一番话。

这番话不仅让在场的所有人深受感动,更成为了哈军工办学理念的根基。

【一】从黄埔军校到哈军工的抉择

陈赓,1903年出生在湖南醴陵。

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和林彪、徐向前等人成为同窗。

从黄埔毕业后,他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长征等重大历史事件。

抗日战争期间,他率领386旅在太行山区浴血奋战;解放战争中,"陈赓兵团"更是所向披靡。

按理说,新中国成立后,他完全可以继续在军队中担任要职。

可是1952年,当组织决定创办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时,陈赓却主动请缨要来担任院长。

这个决定让很多人感到意外:"陈将军这是图什么呢?"

【二】"我们不能永远靠小米加步枪"

其实,陈赓的选择绝不是一时冲动。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志愿军入朝作战。

在战场上,美军的飞机、坦克、大炮在技术上明显优于志愿军装备,这种差距让陈赓深感忧虑。

"我们不能永远靠小米加步枪打天下!"这是陈赓经常说的话。

他深刻认识到,新中国要真正强大起来,必须要有自己的军事工业,而军事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大批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

当时的中国,这样的人才奇缺。

要想快速培养出一批军事工程师,最好的办法就是创办一所专门的军事工程学院。

【三】不一样的将军院长

1952年8月,陈赓正式到任哈军工院长。

和其他军校不同,哈军工从一开始就确定了"工程"这个关键词。

陈赓明确提出,这里要培养"军事工程师"——既懂军事、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这个定位在当时很超前。

那个年代"术业有专攻"的观念很强,像陈赓这样要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想法,确实很有远见。

陈赓经常深入到教室、实验室,和师生们打成一片。

他不摆将军的架子,经常和大家一起讨论学术问题。

很多人都被这位平易近人的将军院长所感动。

可是,也有人心里犯嘀咕:这位陈将军到底想把学校办成什么样?

就在哈军工开学不久,发生了一件事,让所有人都看清了陈赓的教育理念。

那是1952年冬天的一个下午,陈赓来到教学楼巡视。

在一间教室里,他看到几个学生正在为一道工程设计题争论不休。

争论的焦点是:在设计军用设备时,是应该追求技术上的完美,还是要兼顾实战中的实用性?

有的学生认为技术就是要追求完美,有的学生则认为军用装备最重要的是实用。

双方争执不下,连几位年轻教师的观点也不统一。

争论越来越激烈,现场气氛越来越紧张。

看到这种情况,陈赓缓缓走到讲台前。

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位将军院长身上。

大家都想知道,在这个争论中,陈赓会站在哪一边?

陈赓环视了一圈教室,然后开口说话了。

他说的这番话,不仅化解了现场的争论,更让所有在场的师生深受感动。

那么,陈赓到底说了什么?

【四】那番感人肺腑的话

面对激烈争论的师生们,陈赓没有急于表态,而是先讲了一个故事。

"同志们,我来给大家讲个故事。

在抗战期间,我们386旅有一次要攻打一个日军据点。

按照教科书理论,我们应该用重炮轰击,然后步兵突击。

可是我们哪有重炮?手里只有几门小炮和一些手榴弹。"

"按照完美的战术标准,这仗根本没法打。

可是我们能等吗?不能等!最后怎么办的?我们用智慧弥补装备的不足,用勇气弥补火力的差距,硬是把这个据点啃了下来。"

陈赓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每一个人:"这说明理论很重要,但不能教条;技术很重要,但不能脱离实际。"

接着,陈赓话锋一转:"可是,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放低标准吗?不是的!那场战斗结束后,我一直在想,如果我们有更好的装备,有更先进的技术,是不是能够减少牺牲?答案是肯定的。"

"所以啊,"陈赓的声音变得深沉,"我们既要有追求完美的技术理想,又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态度。

这就是我办这个学校的初衷——培养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军事工程师。"

这番话说完,教室里静得连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许多学生和老师的眼中都闪着泪光。

【五】"为了不再让战士们白白牺牲"

看到大家被感动了,陈赓接着说出了那句最让人难忘的话:

"同志们,我陈赓半生戎马,见过太多的生离死别。

每当看到我们的战士钻为装备落后而牺牲,看到我们的飞行员钻为飞机性能差而阵亡,我的心就像刀绞一样疼。"

说到这里,这位久经沙场的铁血将军声音哽咽了:"我创办这个学校,就是希望我们能够培养出最优秀的军事工程师,造出最先进的武器装备,让我们的战士不再钻为装备落后而白白牺牲!"

"技术可以完美,但不能脱离实战;实战要求实用,但不能不追求先进。

我们要培养的,是能够把最先进的技术和最实际的需要完美结合起来的人才。

这样的人才多了,我们的国防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这番话说完,整个教室都沸腾了。

学生们纷纷起立鼓掌,很多人的眼中都含着泪水。

在那一刻,所有人都明白了陈赓创办哈军工的真正初衷。

一位当年在场的老教师后来回忆说:"那一刻,我们所有人都被陈院长的话深深震撼了。

我们明白了,这不仅仅是一所学校,更是陈院长用心血铸就的一个梦想。"

【六】历史的回音

从那天起,陈赓的这番话就成为了哈军工办学理念的核心。

学校确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既要求学生掌握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又要求他们能够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

在陈赓的主持下,哈军工迅速发展壮大。

学校建立了一套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既要学习理论知识,又要参与实际的工程项目;既要掌握军事知识,又要精通工程技术。

这种培养模式效果显著。

哈军工的毕业生很快就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成为新中国国防建设的骨干力量。

从这里走出的学生,成为了中国航天、航空、兵器、船舶等各个国防领域的领军人物。

时间过去了70多年,陈赓当年说的那番话依然让人感动。"

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军事工程师的培养,也适用于所有的技术人才培养。

更难得的是,陈赓不仅有远见,还有真正的教育情怀。

那句"为了不再让战士们白白牺牲",道出了一个军人对生命的珍视,对和平的向往。

这种情怀,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打动人心。

一个功勋卓著的将军,本可以继续在军队中建功立业,却甘愿到学校里默默耕耘。

陈赓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强大,更是科技上的强大、人才上的强大。

回想起那个雪花纷飞的冬日,那间简陋的教室,那番感人肺腑的话语,我们不能不感慨:陈赓用自己的方式,为新中国的强大之路贡献了毕生的心血。

这样的将军,这样的教育家,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