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八大中护军:蜀汉两位,曹魏五位,东吴仅一人

由于黄巾起义后大汉陷入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战争频发,这就使得原本非常金贵的武职“将军”越来越多,从原本校尉都颇有权势逐渐演变成遍地将军,尤其到后期重号将军都不再是稀罕物,杂号将军更是显得有些烂大街,至于校尉则彻底沦为低级军官。

在众多的将军职位中,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中护军,他虽不如大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四方将军等那般闪耀,充其量只能算个“杂号”,但是实权着实不小,按照广义上的职能看,中护军掌管禁军、主持选拔武官、监督管制诸武将,纵观整个三国史,共有八人担任过此职,其中蜀汉两位,曹魏五位,而东吴仅仅一人。

蜀汉:赵云、费祎

赵云

赵云是蜀汉第一任中护军,说起来很多人认为赵云资历老,官职低,似乎不怎么受待见,其实官职高低是相对而言的,如果习惯性将之与关张马黄做对比,那赵云确实职位不高,这也是六边形战士比较悲哀的地方。

赵云有资历,但是完全无法和关张相比,那二位从黄巾起义时期就跟随刘备,比赵云早了十多年,甚至糜竺、糜芳、简雍这些人都比赵云资历老。

赵云有战功,入蜀时与诸葛亮分兵,打下了不少地区;长坂坡救出世子、主母;汉水之战以空营计大破曹军……但这样的军功不说关羽、张飞,就是黄忠都要超过赵云。黄忠虽然加入的晚,但入蜀时一直跟随刘备左右,活跃在一线,而赵云打下的基本都是脱离主战场的区域,更不用说黄忠还有定军山斩杀夏侯渊的不世之功。

另外,作为武将赵云常能提出很好的政治意见,这点难能可贵,不过这些事文官本就可以做,而且完全可以做地更好。所以整体来说赵云方方面面似乎都很到位,但是又都不够突出,加之加官进爵除了功绩,还需要考虑到派系势力间的平衡问题,所以赵云官职相对不高是很正常的事,甚至在刘备登基后,连魏延都升到了其上。

但是官职不代表受信重的程度,刘备过世后,刘禅立刻为赵云升官,其中就包括中护军这个职位,同时还兼任着征南将军,中护军的权力大,但品级低,所以补上一个重号征南将军,这样一来似乎就两全其美了。可惜的是随着诸葛亮北伐失利并上表自贬三级,赵云也连带着被降了职,直至以杂号镇军将军过世。

总体来说,赵云虽然没有演义中刻画的那么耀眼,也比不上关张马黄那么突出,但却是蜀汉不可或缺的万金油,配得上中护军这一重要职位。

费祎

蜀汉的第二任中护军是赫赫有名的“四相”之一费祎,也是诸葛亮钦点的两大继任者之一(另外一个是蒋琬),有朋友或许会奇怪,费祎不应该是文官吗?其实在汉末三国很多人的文职、武职很模糊,比如诸葛亮、庞统都做过军师将军,糜竺做过安汉将军,曹操麾下号称“五大谋士”之一的程昱更是几乎没担任过文职。

相对于诸葛亮,费祎似乎星光暗淡,但是不可否认在他接任蒋琬担任大将军后,为蜀汉复苏做出了杰出贡献,若非他和蒋琬努力恢复国力也就不会有姜维后来尚有力北伐。诸葛亮曾经在《出师表》中称其志虑忠纯,所以费祎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武将,却也非常适合中护军一职。

值得一提的是,在赵云去世的第二年,费祎便继任了这一职位,算是无缝衔接。比较可惜的是,费祎堂堂的大将军,竟然遇刺身亡,这对本就人才凋零的蜀汉朝堂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曹魏:韩浩、蒋济、夏侯玄、牵招、司马师

韩浩

相对于蜀汉的赵云和费祎,韩浩只能算名不见经传,而即便在曹魏韩浩知名度也一般,但这并不代表能力不济,相反韩浩还是一个受很多人青睐的香饽饽。

首先韩浩这个人很有是非观,早年天下大乱就自己组织队伍抵抗,因而得到王匡的欣赏,征其为从事,这期间董卓曾抓走韩浩的舅舅逼其归顺,结果遭到严词拒绝,王匡去世后,袁术也闻其名,征为骑都尉。待曹操执掌兖州,麾下首席大将夏侯惇听闻了韩浩的大名便请来相见,见面后相见恨晚,从此收为部将,而韩浩最高光的时刻也随之而来。

当时吕布派人到夏侯惇军中诈降,这些人也是够勇,竟挟持了夏侯惇做人质,然而韩浩更勇,当即对这些逆贼道:“你们这些凶残的叛逆者,居然敢将大将军挟持作为人质,难道你们不想活了?而且我身负讨伐叛贼的使命,难道我会因为一个大将军,而放任你们为所欲为吗?”然后又哭着对夏侯惇说:“国法如此,我不得不这样做!”而且韩浩这可不是什么稳军计,说完这些直接带着军士就展开进攻,吓得这些劫持者拜服于地,我想当时不仅他们慌得一批,夏侯惇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韩浩的行为得到了曹操的高度赞扬,并且布令全军,今后再有此类事件以此为标杆操作。后来韩浩跟随曹操参与了大大小小无数战役,虽然有点一根筋,有时候比较冒险,但忠心无二,做事也很谨慎,所以从护军将军做到中护军。总体来说,韩浩虽然名气不大,但绝对配得上这个职位。

蒋济

蒋济和费祎一样,比较偏文,而且很有智谋,遗憾的是两次关键战役主将都没有采取他的正确建议。先是曹仁的谢幕战惨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听蒋济的建议,结果葬送了大好局势,当时曹仁派其子曹泰督军攻城,另一面打算攻取朱桓的兵士妻儿所在的江中的沙州岛,蒋济知道后表示反对,认为吴军占据西岸,将战船列于上游,如果魏军进攻位于下游的沙州岛,无异于自取败亡危险。但曹仁不听,仍然命令部下进攻沙州岛,最终果然被击败,魏军临阵被溺及被斩者多达千余人,而后因有疫病而撤军,此战之后不久,曹仁逝世,算是并不完美的谢幕。

后来到了曹休掌兵,被周鲂断发忽悠,蒋济认为深入东吴与精兵对抗,驻守上游的吴将朱然会从后袭击,建议不要出兵,曹休不听,亏得蒋济及时发现不对头并汇报给曹叡,曹叡还算听劝,命贾逵出兵与曹休汇合,大败的曹休也亏得与贾逵兵马相遇,否则怕是在劫难逃。这一战后,蒋济被任命为中护军,可谓实至名归。

不过蒋济在做中护军时有些不光彩,开篇我们就说了,中护军虽然品秩不高,但权力很大,可以选拔武官,于是乎蒋济对贿赂他的来者不拒,大肆敛财,好友司马懿还因此调笑过他。

蒋济的结局不错,但想必很憋闷,他协助司马懿扳倒了曹爽,因此得到封赏,但一向贪财的他却拒绝了(没被允许),很多人认为这是由于蒋济只是想罢免曹爽,并且答应了曹爽只是免其官职,结果司马懿大开杀戒,这让蒋济极为自责,并且于同年病逝。

夏侯玄

如果说刚才的几位是靠能力上位,那么相比较而言夏侯玄得萌荫的成分就要大一些了。作为夏侯尚之子,夏侯玄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再加上他和执政的曹爽是表兄弟,所以早期也算曹魏权力中心的成员,在曹芳继位后得以任职中护军。

夏侯玄仪表出众,从少年时期开始就很有名望,准确讲算是比较有才华的,他提出的“审官择人”、“除重官”、“改服制”等政治观点得到过司马懿的赞赏和肯定,不过和那些顶级或者说优秀的政治家相比,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而且夏侯玄生活的年代比较特殊,正赶上司马家与曹家权力交锋,随着曹爽的倒台,夏侯玄也受到了波及,后期中书令李丰与外戚张缉密谋杀死大将军司马师,甚至想过扶持夏侯玄辅政,但是随着事泄,夏侯玄受到波及,被夷灭三族,毕竟只有他死了,才能真正令司马氏安心。

牵招

牵招的能力不错,不过更多贡献是在边疆治理少数民族,他原本是袁绍的人,后随曹操,在曹操平定汉中曾后任中护军,后又被召回邺城,相对来说在中护军这个岗位任职期比较短,也未见在相关工作上有什么特殊贡献或功绩,不过整体来看也算是军政皆有建树的六边形战士,个人觉得要强过刚才提到的夏侯玄。

司马师

通过对刚才几位的介绍,我们能够看出曹魏的中护军在重要性上似乎及不上蜀汉,或者说在权力上没有蜀汉那么大。其实想想也不奇怪,毕竟蜀汉任职中护军的是赵云、费祎这种功勋老将或准丞相,而曹魏的几位虽然能力也不错,但无论声望还是地位都比不得赵云和费祎,所以相对权限要小一些,所以有时候官职虽然是死的,但不同人来担任所体现出的价值或地位是不同的。

不过司马师倒是比较接近于赵云和费祎,简单来说就是在中护军一职上确有一定建树,而不是象征性或跳板般走个过场。司马师任职中护军时是曹爽执政,司马懿被打压最狠的时候,当然了起初曹爽和司马懿或许各怀鬼胎,但算不上政敌,最多就是司马懿时刻防备着曹爽,而曹爽狠狠打压仲达,不过既然面上没撕破,那么同为托孤重臣,曹爽总要道貌岸然一些,所以司马师出任中护军这一重要职位也可以视作是对司马懿的一种安抚。

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但高平陵之变时司马懿能如臂驱使的死士很可能是司马师利用中护军的职务之便暗中组建的队伍,所以这或许也可以看作是曹爽不太明智的昏招儿,毕竟只做面子活的话你完全可以给司马师一个高级但没什么实权的职位。当然了,也有可能这些死士和司马师担任中护军无关,但无论怎样,司马师算是整个曹魏史上最像中护军的中护军。

东吴:周瑜

看了前面的介绍,很多朋友或许会觉得原来最大咖也不过是大家早已知道的常山赵子龙,不过看了东吴的这位,或许您的看法就会改变了,因为东吴唯一担任过中护军的便是在赤壁之战以上胜多、威名赫赫的周瑜周公瑾!

周瑜的能力、功绩我想无需多说,甚至就军事能力来看,绝对有资格竞争汉末三国第一人。在历史上,他从来不是什么江东大都督,不过其权力地位确实算得上军界第一,无论孙策还是孙权时期都是如此,那么可以想象他的这个中护军是有很大权力和很高地位的,这其中一方面是因为周瑜担任中护军的时期比其他人要早,那时候孙权的官方职务也不过是大汉朝廷任命的杂号将军;另一方面更简单,因为他是周瑜,无论担任什么职位,权力都是有增无减的,这就是我们刚才所说同样的职务不同人担任有不同的分量和效果。

另外李严曾任职的中都护和陈到曾担任的护军性质和职责大体与中护军相同,不过由于多少有些差异,故而未算入其中。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