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湃之子彭士禄长寿秘诀 烟酒茶不分家 调侃:二夫人是“烟酒茶”

彭士禄,这位中国核工业的传奇人物,身上有着太多令人惊叹的故事。他是革命先烈彭湃的儿子,从小历经磨难,却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成为了中国核潜艇和核电站的奠基人。他的一生充满坎坷与辉煌,而他的幽默与乐观更是让人印象深刻。他曾戏称自己有三位“夫人”,其中“烟酒茶”位列第二。这篇文章将带您走进彭士禄的非凡人生,探寻他的成就与生活哲学,感受这位科学巨匠的赤子之心。

彭士禄,1925年11月18日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的一个红色家庭。他的父亲彭湃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母亲蔡素屏同样是革命战士。彭湃给儿子取名“赤湿”,寓意“红色的土地”,寄托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然而,幸福的童年却在1928年戛然而止。3岁的彭士禄失去母亲,次年父亲在上海被捕牺牲,年仅4岁的他成为孤儿。奶妈背着他连夜逃亡,躲避敌人的追捕。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将他藏匿于家中,轮流抚养,给予他“百家衣、百家饭”的温暖。

1931年,6岁的彭士禄被转移到潮安,先后在20多户革命群众家中寄养,挑柴、放鹅,学会了在艰难环境中求生。最终,他被红军队长陈永俊的母亲潘舜贞收养,改名潘保禄,以掩盖身份。潘舜贞待他如亲子,教他识字,讲革命故事。

1933年7月16日凌晨,潮安县委书记叛变,暴露了他的藏身之处。年仅8岁的彭士禄与潘舜贞被捕,关进潮安县监狱。牢房阴冷潮湿,饭菜里爬着虫子,身上长满虱子。敌人逼问他的身世,潘舜贞被吊起灌辣椒水,却始终咬牙不承认他是彭湃之子。

狱友们见他衣衫褴褛,凑钱为他缝制了一套新衣,他后来称之为“百家衣”。同年,他被转至汕头石炮台监狱,报纸上刊登了“共匪彭湃之子被捕”的消息。1934年,他被送往广州感化院,次年夏天获释。获释后,彭士禄流落街头,靠乞讨为生。

1936年,祖母周凤通过地下组织找到他,将他带到香港。他在香港圣约瑟英文学校就读两年,教室里木桌整齐,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本上,他如饥似渴地学习。1939年,他加入平山游击队,背着步枪穿梭在山林间。1940年,周恩来安排他前往延安,进入延安青年干部学校。延安的黄土高坡上,他坐在简陋的教室里,学习数学、物理和革命理论,迅速成为模范学生。1942年,他在延安中央医院做护士,感染肺结核,身体虚弱却坚持工作。1943年,他转入延安自然科学院,钻研科学知识。1945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支部书记,展现出卓越的组织能力。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彭士禄被选派赴苏联留学。1951年,他进入喀山化工学院,后转至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莫斯科的冬夜寒冷,他裹着厚大衣,在宿舍的昏黄灯光下埋头苦读。1956年,陈赓将军问他是否愿意改学核动力,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随后,他在莫斯科动力学院深造核技术,1958年4月以优异成绩回国。

回国后,彭士禄进入北京原子能研究所,投身核动力研究。1961年,他担任核动力研究室副主任,负责核潜艇动力装置的预研。当时,中国技术基础薄弱,苏联拒绝援助,他和团队仅凭几张模糊的报纸照片和一个美国核潜艇模型玩具展开工作。

1965年,核潜艇项目正式启动,他被任命为总设计师。四川青衣江畔的“909”基地,条件艰苦,毒蛇蚊虫肆虐,团队吃窝窝头、挖野菜度日。他夜以继日地计算数据,用算盘和计算尺推导参数,手指因画图磨出老茧。1970年8月30日,陆上模式堆达到满功率,他五天五夜未合眼,累得昏睡过去。

1970年12月26日,中国首艘核潜艇下水,1974年8月1日,命名为“长征1号”的潜艇正式服役,中国成为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随后,彭士禄转向核电领域。1983年,他担任大亚湾核电站建设总指挥,引进法国技术,克服外汇短缺和技术空白的困难。1987年,项目顺利开工,1994年两台机组并网发电。1988年,他担任秦山二期核电站董事长,提出“以我为主,中外合作”的方针,亲自推算反应堆参数,填满五个笔记本。2000年,秦山二期成为中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商用核电站。

彭士禄以幽默和乐观面对生活的重压,他常说:“知足者常乐,常乐者长寿,长寿者烟酒茶不分家。”他将烟、酒、茶视为放松身心的伴侣,认为这些习惯帮助他缓解科研压力,激发灵感。他曾笑称自己有三位“夫人”:第一位是核动力事业,第二位是“烟酒茶”,第三位是妻子马淑英。

彭士禄与马淑英的爱情始于1953年的苏联喀山火车站。那天,火车汽笛长鸣,马淑英提着行李走下站台,彭士禄上前接她,目光被她的清秀气质吸引。他展开热烈追求,尽管马淑英起初因家世差异犹豫,但最终被他的真诚打动。1958年6月,他们在北京结婚,育有一子彭浩和一女彭洁。家中,他常被妻子“管教”,却乐在其中。

1999年8月15日,彭瑶担心姥爷饮酒过量,写下一份“奖励喝酒合同”。客厅里,阳光洒在茶几上,彭士禄戴着老花镜,认真读合同,笑着签下名字,拍拍彭瑶的头说:“小朋友管得严,我得听话。”

尽管工作繁忙,彭士禄始终关心下属。1979年,辽宁工人黄海燕的父亲去世,家中陷入困境。黄的母亲找到彭士禄求助,他翻遍口袋,掏出所有现金塞给她,并安排黄海燕就业,还与同事认养她的兄弟姐妹。

彭士禄的仁厚赢得了广泛尊重,同事们回忆,他从不摆架子,烟酒茶常与大家分享,工作之余总能化解紧张气氛。

晚年,彭士禄因健康问题戒了烟酒,但对茶的喜爱未减。他常坐在藤椅上,手捧茶杯,凝望窗外,脸上带着满足的微笑。他的生活哲学影响着身边人,女儿彭洁说:“父亲总说,知足常乐,生活简单点,才能活得长久。”

彭士禄的职业生涯在核工业领域持续发光。1988年,他担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顾问,指导年轻科研人员。他以“彭拍板”著称,决策果断,敢于承担责任。他常说:“对了,功劳是你们的;错了,责任是我的。”在秦山二期建设中,他亲临工地,穿着工装与工人一起拧螺丝、接线头,汗水浸湿衣背。他对每个细节了如指掌,从反应堆参数到螺丝钉型号,五个笔记本记录了600多项设备计划。

1974年,核潜艇调试期间,他因胃穿孔接受手术,切除四分之三的胃。医生发现他胃里还有一处已愈合的穿孔,足见他长期带病工作。晚年,他几乎失去胃功能,靠鼻饲管维持营养,却从未抱怨。他在医院仍保持乐观,与护工开玩笑,逗得病房充满笑声。家人常带红烧肉到医院,他吃几块便满足,笑着说:“不能多吃,不然小朋友又要管我了。”

2017年,他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奖金100万港币。他在病床上听说后,惊讶地说:“我怎么又得奖了?”他坚持将奖金捐给中核集团,设立“彭士禄核动力创新奖”,支持青年科研人才。2020年,他获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仍选择捐出奖金。

2021年3月22日,彭士禄在北京去世,享年96岁。遵照他的遗愿,没有医学抢救,丧事简办。3月30日,家人与同事在葫芦岛渤海湾举行仪式,将他与马淑英的骨灰撒入大海。海面波光粼粼,《英雄核潜艇》的乐声回荡,众人肃立,泪水无声滑落。

2021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表彰他对核工业的开创性贡献。2022年3月3日,他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其事迹激励着无数人。

彭士禄从颠沛流离的孤儿成长为核工业巨擘,用一生践行对祖国的承诺。他以“烟酒茶不分家”调侃长寿之道,以“三位夫人”的幽默展现乐观精神。您如何看待彭士禄的贡献与人生哲学?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感悟,共同缅怀这位为中国核动力事业奋斗一生的拓荒牛。

参考资料

37度.彭士禄:为国开拓核事业,愿将此生长报国[J].科学启蒙,2021,(08):28-29.

#优质作者流量激励计划#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