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楚钦那一下,扇得我手机一哆嗦,手指还没来得及擦掉屏幕上的泪,弹幕已经开始狂飙。什么“常胜将军不能哭”,什么“国乒不能输”,什么“德国兄弟果然稳”,都在那一刻变得有点远。说实话,孙颖莎那场输球我真没啥感觉,点了杯奶茶,顺手还往群里发了个“没事,莎莎稳”。可男双这一局,勒伦布兄弟把局势拧得死紧,像那种你拧了半天都拧不开的矿泉水瓶盖,偏偏王楚钦那一巴掌,打得我心里一闷,突然就明白了成年人的脆弱藏在哪。大男孩扇自己,观众抹眼泪,谁说只有冠军才有资格被记住?
比赛还没打完,我手机就开始震,一群朋友在群里吐槽:“又翻车?”“德国这俩怎么这么牛?”数据一拉出来,真不是吹——国乒非受迫性失误比世界平均多一倍,关键分上手软得像冬天的棉花糖。勒伦布这对哥俩,发球和接发就像变魔术,落点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让人防都防不住。樊振东也不是没想办法,好几次故意拉节奏,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他俩的默契直接掉线。你以为乒乓球还是咱小时候“弹弹球”那一套?现在的男双,打法、节奏、心理博弈,堪比下围棋,一步错,满盘乱。
插个回忆杀。五年前,王楚钦刚冒头,脸还带婴儿肥,球拍一挥,满场飞。那会儿大家都说他“天才少年”,可金牌拿了几块,质疑声也跟着多了。去年亚运会还风头正劲,今年却在男双这场被摁得死死的。有人在微博上开嘲讽:“心态不行就别打了。”我看着这些评论,脑袋里冒出一句话:你们可真会站着说话不腰疼。成年人的世界哪有容易的事,别说王楚钦,换谁都得自我较劲,扇自己一巴掌,至少比假笑强。
现场镜头扫过观众席,有人愣着,有人嘴角微微抽搐,那是那种“明明知道会输,可还是不甘心”的味道。王楚钦的表情,像极了我小时候考砸数学,回家还装作没事,其实心里早就一团乱麻。这种自责,不是装出来的,是真怕辜负了自己、队友,还有那一屋子等着欢呼的球迷。竞技体育哪有永远的赢家?说句实话,国乒再牛,也有高潮低谷。勒伦布兄弟这两年稳得像老钟表,数据写着:世界第一,不是吹的。德国队的打法,工程师级别的精细,每个环节都有备选方案,出了问题立马修补。中国队想靠临场爆发逆转?难,真难。
其实,王楚钦的那一巴掌,扇醒的不是别人,是他自己。你说他心理素质差吧,单打赛场上又是一条好汉。有人说他太在乎输赢,有人觉得他扛不起压力。可看过他成长轨迹的人都知道,这小伙子,哪次不是踩着泥潭爬上来的?从小队里被说“打球太急”,到现在能跟樊振东搭档出战世界大赛,谁不是一边被质疑,一边硬撑着往前走?想起当年刘翔退赛,全国一片骂声,后来才明白,谁不是在别人的期待里自我拉扯?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下网友的“放大镜”体质。王楚钦掉一分,弹幕就开始解剖心理;勒伦布兄弟一得分,直接夸到天上。你说现在的体育舆论环境,像不像那种楼下大爷看小区孩子踢球?赢了都是天才,输了全是短板。数据说话,王楚钦近两年单打胜率85%,这摆在那呢,真要“心态不行”早就掉队了。情绪管理?换谁扛得住数万观众的注视和成吨舆论的轰炸?球场上的崩溃,有时候比生活里的还来得直接。
再看战术分析。德国兄弟的发球套路、落点分布、节奏切换,全是套路里套着套路。中国男双这场,像是进了迷宫,找不到出口。说到底,这比赛拼的就是谁先顶不住压力。关键分上,王楚钦失误多得让人心疼,樊振东表情也有点木。屏幕外的我,突然觉得这一切都太真实。竞技体育不是剧本,没人能保证每次都笑着收场。
绕回现实。王楚钦的成长,其实和现在的年轻人也没什么两样。外界盯着你,家里人盼着你,自己还得跟自己过不去。输了,只能扇自己一巴掌,不能怪别人。下一场单打,他会不会放下包袱?没人知道。但我还是想看他,哪怕输了,哪怕还会扇自己,只要敢打敢拼,已经赢了大半。
写到这儿,想起梅西世界杯前被骂“无冕之王”,最后还是捧杯回家。体育世界,就是这么反转。冠军很香,但敢面对失败、敢自嘲、敢在全网面前掉眼泪,这才是有血有肉的运动员。你说,卸下“必须赢”的包袱,是不是能打得更自在点?或者说,咱们这些看热闹的,是不是也该学会,偶尔给失败一点掌声?
下次,王楚钦要再扇自己,估计我还得跟着掉两滴泪。谁让咱们都是这么走过来的呢?你呢,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