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北、牛津白读了?博士外卖员刷屏,给中产父母上了一节课

最近,各大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开始发放,#录取通知书卷出新高度#的话题也在热议。

寒窗十二载、即将进入高校的学子们纷纷晒出录取通知书。但与此同时,我看到另一个“更卷”的新闻,与之遥相呼应——外卖骑手赛道上,开始出现令人惊讶的超高学历人才。

01

学士→博士→骑士

史上学历最牛外卖骑手是谁?目前非丁远昭莫属。

2004年,丁考入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专业,毕业后进入北京大学继续深造,攻读能源与资源工程硕士;

硕士毕业后,他又前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读博;

然后,杀了个回马枪,再赴英国牛津大学拿下生物多样性硕士。

(牛津硕士毕业的丁远昭)

一连串顶尖学历的加持,让他的文凭和学历履历堪称“天花板”。

兜兜转转上了二十多年学,完成所有学业后,他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成为一名博士后,从事科研工作。

然而,2024年,丁的博士后合同结束没有续约。随后,他在新加坡求职受阻,出于生计考虑,他开始在新加坡送外卖。

回国后他没有找到合适工作,丁博士在福建继续送外卖,成为一名美团骑手。

(图片源于@小红书小白是只喵)

新闻一出,引起热议。不少人首先怀疑这是一则为了骗取流量的假新闻。

但经过多方求证后,有媒体证实,丁同学的文凭和学历均属实。他确实集齐了清华、北大、新加坡南洋理工、牛津大学四校文凭,也确实是博士毕业、并曾在新加坡高校做科研。

万万没想到,外媒也报道了这事。

美团也证实,确有这样一名骑手。今年2月15日,丁远昭在福建厦门注册成为美团众包骑手。

截至目前的4个多月里,丁远昭一共仅在6个日期上线跑单,送达34单,其中26单配送距离在2公里以内,包括奶茶店、超市便利店、药店,及多个餐饮商家订单,到账收入174.3元。6月14日上线拒绝一单随即下线,此后再无上线跑单记录。

社交平台流传着这么个段子:“高考失利,四天后可能就踏上送外卖之路;高考得意,四年后同样可能加入外卖员行列……”

丁同学高考后兜兜转转十几载,的确完成了从学士→博士→骑士的职业路径。

02

高学历求职者的失败

虽然丁博士跑单只是兼职做做,但仍旧让不少人唏嘘感叹。

有人质疑他的职业选择:丁博士Google citation一千多,hindex22,今年也有很多篇文章见刊,怎么看也不像要沦落到送外卖的样子?

如果一直以研究员(Research Fellow)做下去,也能有个还凑合的生活。

但现实是新加坡高校少、池子小,丁博士读的又是天坑专业,想要继续在高校做科研,难度很大。

就算无法从事科研工作,如此学历去普通中小学当老师、做教培、兼职家教也会有出路。清北朋友圈里用心「捞一捞」,或许会有更对口的工作。

还有网友说,丁博士是“不想卷了”“体面躺平”的代表,能屈能伸,令人敬佩。换作自己,如果手握这样的文凭,很难脱下“孔乙己的长衫”。

更多人是替他不值。苦读多年,最后还是去从事体力劳动,这恰恰是“学历无用,寒门难再出贵子”的典型代表。

有一点需要澄清:丁博士并非“寒门出身”。

他在小红书上有一个账号,虽然到目前为止只发布过一条视频,是他在2023年录制,讲述了自己为什么选择读博士、从事科研。

在视频中,他自称“丁叔”,表示自己成长于书香门第,从小生活在厦门大学教职工宿舍,外公是厦大教授。

在这样学术氛围熏陶下,他从小成绩优异,后来考入清华大学。

本科毕业时,他选择保研,之后一路读到博士。

硕博期间,他以一作、二作、三作身份发表的论文有几十篇,科研之路走得也算顺利。

丁叔坦言,从未认真考虑过转行,他已经快40岁,既没有其他行业的经验,又在体力、外貌等方面难以与年轻人竞争,想转型也很难。

这让我想到三年前同样送外卖的浙大博士。

主人公叫孟伟,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保送浙江大学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

读博八年,他尚未毕业,期间结婚生子。出于生计和给孩子看病需要,他选择送外卖作为兼职。

没想到,“浙大博士送外卖”的视频让他火了。

(当事人还曾因为自己送外卖而在网上道歉,引发热议)

博士结业后,他专心当起了短视频博主,所发内容大多与浙大、博士、学位类似关键词捆绑,也算是高学历人才另辟蹊径的代表。

行业无高低、职业无贵贱,但教育成本的付出是有差异的,惋惜者视其为“浪费教育资源”。

但另一方面,高学历人才也有择业自由。不偷不抢、自食其力、养家糊口,旁人无可指摘。

无论怎样解读,以丁博士为代表的这类高学历从事体力劳动者,都绕不开一个基本事实:他们的学术起点极高、过程极拼,结果却意外在社会最基层的劳务岗位上落脚。这一定不是当事人本心。

这就是一个高学历者求职受挫、或者暂时失败的故事。

丁博士在经历求职失败之后,依然能以平和的心态去接受现实,心态不错。

但如果我们只停留在“好心态”“劳动光荣”的表面赞赏上,这背后真正尖锐的问题就更容易忽视了。

03

谈学历贬值的前提,还得有「高学历」

有网友说:丁远昭的学历轨迹堪称“教育军备竞赛”的范本——卷了十几年,手里一堆奖状和毕业证书,走向社会时发现都是废纸。这充分说明,对于老百姓上学是无用的,学历只对于那些有背景的家庭有意义。

对此,我不认同:“有背景”的家庭,学历只是锦上添花;普通家庭的孩子,学历才是撬动命运机会的杠杆。

换个角度想,如果丁博士和高同学不是因为学历和文凭,又如何在1000万的外卖骑手中靠流量“出圈”呢?

当然,用苦读十几、二十年去换一个标签式“出圈”,代价未免太高、也不值得。但对于大多数没有背景、资源有限的普通家庭来说,除非有更优的托举系统,否则孩子除了拼学历,确实很难找到更稳妥的上升通道。

图源pexels

“学历通胀”“文凭贬值”已成为很多人的共识——也是现实。在“名校光环为什么越来越撑不起一个人的未来”这个问题面前,我们更该思考的是:

普通人如何尽可能延缓学历的贬值?又该怎样把学历这张“入场券”用得更长久、更有力?

首先,对“高学历、好文凭=高保障”的偏差学会释怀。

当下,我们要放弃这样的预设。时代变了,社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已经发生深刻变化,高学历不再稀缺。

我查了一下2025年部分高校保研数据,比例之高令人惊讶。在当前就业压力大、保研和考研比例双高的背景下,一届本科生中,成功保研或考研的人数加起来,几乎等同于“全员研究生”。

曾经稀缺的天之骄子,现在不过是芸芸众生,对高学历的期待同样需要降低。

其次,“会读书”的最终落脚点还需与求职、工作这些现实层面接壤,做出清晰规划,否则优势必然大打折扣。

以丁博士为例,他本科是化学、硕士是能源工程、博士又是生物,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读完博士又去牛津读硕士,这样混乱的求学曲线多少能反映出他对科研规划的迷茫。

当然,勇闯学术圈也绝非易事。

外界对学术圈有一总“误解”,认为科研工作者是一群两耳不闻窗外事、只沉浸在自己世界去探索的群体。

但实际上,作为PI、导师不仅要能承担教学任务,会要钱、会兜售自己才是主要工作。一个不会社交、不懂“八面玲珑”要不到钱的实验室老板,和一个被打入冷宫的妃子没有区别。

04

顶级数学家,赛百味打工七年

但其实从另一个视角来看,丁博士短暂的职业选择也侧面反映了一点——如今,职业技能和蓝领岗位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现实选择。

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当然,对于那些早已在“好学历=好出路”思维中卷出惯性的父母来说,真正做出让孩子弃文从技、不读大学的决定,仍需要心理建设。更多的,还是需要社会结构的进一步转型,和社会保障的完善。

无法不卷、又担心白卷,这个僵局如何破?著名数学家张益唐的人生轨迹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前段时间,世界著名数学家张益唐全职加盟中山大学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

(图源:中山大学,右一张益唐)

更让人热议的是张益唐教授的履历,其中有一段在赛百味打工七年之久的经历。

博士毕业后,他因研究方向与导师产生分歧,没能拿到推荐信。在美国学术圈,没有推荐信几乎无法求职,这也导致张教授未能被高校录用。

为了谋生,他做过快餐店收银员、中餐外卖员、汽车旅馆零工等。后来,在北大化学系校友的邀请下,他前往肯塔基州,在对方开的赛百味加盟店当会计。

作为数学博士,张教授并不觉得自己屈才,也没有因为生计放弃理想。不工作的时候,他常去肯塔基大学图书馆阅读代数几何和数论方面的期刊文章。

1999年,他与北大校友合作,提交了一项涉及计算机算法的互联网专利。张教授只用了三周就解决了这个难题,让对方对他刮目相看。

在这位校友的引荐下,他被推荐给在新罕布什尔大学任教的教授。此后,他成为该校数学与统计系的编制外助教,重新踏上学术之路。

在新罕布什尔大学的14年里,张益唐只发了两篇论文,没有人知道他在做什么,也没有人真正关心。他默默地坚持,直到2013年,58岁的他用一篇22页的论文,震惊世界。

他的论文一经发表,立刻被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等顶尖机构关注,并被《数学年刊》破格接收。

在这之后,他将科尔数论奖、麦克阿瑟天才奖等在数学领域的顶级大奖几乎都收入囊中,成为从赛百味七年打工人到世界闻名的数学家。

面对曾经的经历,张教授说:“按一般人来讲,我是过得很惨,但我觉得这不是很好吗?我也有时间。读博士时,虽然我放弃了解析数论,但我一直关注,我觉得还是可以做。虽然我连工作都没有,但我还是可以回到解析数论里去。”

所以啊,对于那些已经把学历卷到天花板的人来说,低头为生计奔波并不丢人,可贵的是能够在多年的苦读中认清自己想要追求的理想、一直坚持追求下去。

多读的那些年书,丰富的不仅是学识、还应该成为一个人面对选择时的底气和不随波逐流的勇气!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