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一声枪响,竟是一个日本兵拉肚子引发的血案
这历史啊,有时候翻开看,真叫人哭笑不得。你说一场打了八年的血战,源头是什么?你可能想不到,竟然跟一个日本兵闹肚子有关系。
这事儿,得从1937年7月7号晚上说起。北平城外的宛平县,月黑风高,驻扎在丰台的日本军队,非要跑到卢沟桥附近搞什么“军事演习”。这帮人也是闲得慌,大半年来,隔三差五就来这么一出,动静一次比一次大,从野外操练直接升级成了模拟攻城,摆明了就是没安好心。
当地守军是宋哲元手下的29军。这支部队可不是什么软柿子,它的前身是冯玉祥的西北军,里头多的是北方汉子,性格刚烈。早年间在喜峰口,他们就凭着手里的大刀片子,让日本人吃过大亏,那首“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歌,唱的就是他们。所以,29军的弟兄们看着城外折腾的日军,心里早就憋着一股火。
就在那天晚上十点多,日军那边突然派人过来叫门,说他们演习的时候丢了一个叫志村菊次郎的士兵,怀疑人跑到宛平城里了,要求进城搜查。
这理由,简直是把人当傻子。大半夜的,你的兵不见了,凭什么进我的城?宛平城的守军当然是一口回绝。这就给了日本人借口。没过多久,城外就响起了枪声,紧接着炮弹也飞过来了。
最有意思的是那个“失踪”的志村菊次郎。实际上,这老兄当时就是因为吃了不干净的东西,闹肚子,跑到队伍后面去方便了。前后也就二十分钟的功夫,他就自己归队了。可日本军官根本不管这个,他们要的不是那个兵,要的就是一个开战的由头。
说白了,这就好比你邻居天天在你家门口舞刀弄枪,今天说他家鸡丢了,要进你家翻个底朝天,你不同意,他立马就破门而入。这哪是找鸡,分明就是来抢劫的。
其实,日本人能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驻军,本身就是个历史遗留问题。这得追溯到1901年的《辛丑条约》,那个丧权辱国的条约里,就允许了外国军队在平津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扎。清政府当年签下的一个字,成了三十多年后悬在中国人头上的一把刀。这把刀,日本人随时都想落下来。
枪声一响,29军的弟兄们再也忍不住了。守卫宛平的219团团长吉星文,立马下令还击。城墙虽然古老,但足够坚固,成了最好的掩体。日军本以为一个晚上的冲锋就能拿下这座小城,结果硬是被打得头破血流。
第二天一早,一架日军侦察机飞得特别低,在城头上盘旋挑衅。城里的守军气不打一处来,几十条步枪同时开火,硬是把那架飞机给打了下来。这在当时可是个大新闻,极大鼓舞了士气。用步枪打下飞机,这得是多大的仇,多大的勇气!
战争的口子一旦撕开,就再也合不上了。
当时的29军军长宋哲元,心里其实很矛盾。他是个老派军阀,一方面不想当民族罪人,喊出过“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口号;另一方面,他又抱着一丝幻想,希望通过谈判,把事情压下去,保住华北的地盘。
可他手下的将领们不这么想。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都是铁了心要跟日本人干到底的硬汉。这种内部的分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初期的军事部署。
日本人可没闲着,他们一边假惺惺地跟你谈判,一边从东北和朝鲜调集重兵。短短二十天,华北的日军就从几千人暴增到五万多人,坦克、重炮全都拉了上来。而29军,装备落后,重武器少得可怜,全凭一腔血勇在支撑。
7月28日,日军对北平发动总攻。在南苑的激战中,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双双战死沙场。他们是全面抗战爆发后,第一批为国捐躯的中国高级将领。他们的死,彻底打碎了所有人的幻想。
消息传到庐山,蒋介石发表了那段著名的讲话:“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这番话,等于是向全国,也向全世界宣告,中国,要跟日本死磕到底了。
延安方面反应更快。事变第二天,中共中央就通电全国,呼吁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团结起来,抵抗侵略。
一场由一个士兵拉肚子当借口的冲突,就这样演变成了一场席卷全国的战争。从那一刻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但也从那一刻起,全民族空前地团结在了一起。工人们、学生们、商人们,所有人都行动起来,支援前线。
回头看,卢沟桥的枪声,更像是一个信号。它告诉所有人,和平已经死了,剩下的路,只能用血和火来走了。那些所谓的国际调停,英美等国的“绥靖政策”,不过是隔岸观火,甚至默许了侵略者的暴行。能救中国的,只有中国人自己。
所以你看,历史的大潮,往往是由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推动的。但那件小事,从来都不是真正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那颗早就想吞掉整个中国的野心。志村菊次郎的肚子,不过是他们随便找来的一个扳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