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在竞选期间承诺,他的贸易政策将引发制造业撤离中国,回流美国,然而截至目前,许多在华经营的美国公司仍选择留在中国

你有没有发现,这几年说要把工厂搬回美国的声音很响,但真动的寥寥。嘴上喊着制造业回流,结果最新的调查一出来,还是有三分之二的美企准备留在中国继续投钱(数据来源:美中商务委员会2024年7月调查)。我就纳闷了,这不是打脸吗。

关键是,这事不是一句爱国口号能解决的。特朗普的那套加税政策,表面上是盯着中国,实际上刀口子伸向了全世界。欧盟、日本、墨西哥,全都被波及。企业算账的时候,不是单看北京和华盛顿怎么吵,而是要看整个供应链在哪个环节被堵住。

如果换个地方建厂,地价、人工、物流全都重算一遍。这个成本比起眼下的关税,哪个更能忍?所以企业的选择就是干脆先撑着,交税,再看看市场能不能消化涨价。

我查了一下,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后,2023年进口中国商品仍有5360亿美元(数据来源:美国商务部)。降了点没错,但没到撤离潮的程度。很多零售商直接被逼得去调价,小型的压力最大。

像那些专卖某种零件的公司,既没法谈判压价,也扛不起关税。大型连锁还能跟供应商拉扯,分摊一部分成本,靠规模优势消化。但小公司只能被硬生生逼到死角。

更微妙的是,联邦上诉法院上周判决,说特朗普动用紧急经济权力征税违法。这下戏更乱了。最高法院要不要接手,贸易法院要不要重审,都还没定。

就这不确定性,美国的商业伙伴更懵。去年拜登还在跟英国、加拿大签了部分框架协议,有些国家谈判还在桌上。突然来个判决,之前签的算数吗?后面要不要作废?这不是搅局是什么。

我脑子里闪过一个场景,美国的中小企业主坐在办公室,看着最新的税单,手里拿着计算器,不停算利润能撑多久。他没时间关心法院怎么裁,特朗普要不要签新协议,他就想知道,明年店还能不能开。

消费者端也一样,美国通胀刚被压下来点,现在要不要接受一双鞋贵20块,或者一台冰箱贵200块。能接受,那企业还能活。不能接受,就只能倒一批公司。

有意思的是,美国企业自己也在悄悄调整。比如苹果的部分产线转去印度和越南,但核心零部件还是要靠中国。特斯拉说要扩充墨西哥工厂,但它在上海的超级工厂依旧是全球产能的中枢。这种两头下注的策略,说白了就是没信心。既不敢彻底离开中国,也不敢完全依赖美国政治的承诺。

而且,我发现美中商务委员会的调查里,还有个细节被很多人忽略了。差不多有八成企业认为未来几年中国市场依然是全球业务战略的一部分(数据来源:美中商务委员会2024年7月报告)。

这说明什么?说明即便有关税壁垒,美国公司也不想放弃中国的消费市场。十几亿人口,再加上供应链完整度,全世界找不出第二个地方。

特朗普说要和中国签个全面贸易协议,这话在选举场上很有用。但问题是,他的操作方式,让全球市场更不敢押注。你想啊,连美国法院自己都质疑这套征税逻辑,那企业能有几分把握?所以大家现在的策略就是能拖就拖,能熬就熬。关税当成额外成本,试着摊给消费者。可消费者能不能一直买单,没人敢保证。

我越想越觉得,接下来几个月会很关键。一方面要看最高法院怎么回应,一方面要看中国和美国的谈判会不会往前走。如果双边能稳定一点,企业好歹能做点中期规划。但如果继续这么摇摆,企业就只能在全球各地建备胎工厂,把钱摊开烧。这是最没效率的事,但现在居然成了风险最小的选择。

问题来了,美国人到底准备牺牲什么?是钱包里多掏钱,还是眼睁睁看着小企业一家一家消失?#热问计划#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