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武去朝鲜战场能当兵团司令,杜聿明能当参谋,宋希濂该干啥?

即将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兼第三兵团司令的陈赓,前往战犯管理所探望黄埔老同学。三期学员王耀武作为学弟,率先提出想跟着这位学长投身抗美援朝,哪怕只是当普通步枪兵也愿意。

陈赓将军对王耀武当时的回应很满意,黄维却私下向康泽泼冷水,直言就算王耀武、杜聿明去了朝鲜战场也起不了作用,因为他们的水平和能力根本比不过解放军将领。黄维这话有道理却也片面——原国民党六十军军长曾泽生率部起义后,所部被改编为解放军第五十军。人员上,军长还是曾泽生,士兵也基本是原来那批人,可到了朝鲜战场,这支部队的表现完全担得起“主力”二字。

电视剧《特赦1959》里有段陈赓到功德林探望黄埔旧友的剧情,这一情节与真实历史情况基本吻合。史料记载,陈赓曾多次探望被俘的黄埔同学,每次都会鼓励这些同学,偶尔还会请大家吃饭喝酒。这种真实的历史互动,让人不禁产生这样的思考:要是上级真的允许那些没有重大罪行且改造表现良好的被俘将领参与抗美援朝,他们能在战场上发挥怎样的作用?

假设王耀武和杜聿明当年也选择起义,带着各自部队改编为解放军或志愿军参与抗美援朝,两人的职务分配可能会有明显差异——王耀武大概率能担任兵团司令,杜聿明则更可能只负责参谋工作。至于王耀武为何适合兵团司令、杜聿明为何更适合参谋岗位,再加上陈赓将军关系最密切的同乡学弟宋希濂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承担什么职务,这些问题都颇具讨论价值。

王耀武被称为“聪明的悍将”,这种评价在不同时期有鲜明体现。抗战年间,他展现出悍将特质——率七十四军在上高与日军激烈交战时,即便日军炮弹在指挥部外密集爆炸,他仍紧盯着军用地图指挥,此战歼灭日军六千余人。到了内战时期,他则更显“聪明”:权衡局势后尽量避免参战,甚至不愿接受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兼山东省主席的职位。但蒋介石通过软硬手段施压,王耀武最终只能接受。不过实际作战时他消极应对,并无坚守济南的打算。

王耀武有个特点,对外作战时表现勇猛,参与内战却态度消极。抗美援朝属于对外战争,假设王耀武是起义将领,必然会全心投入维护军队和国家的威严,根本不用顾虑他会害怕敌人、临阵退缩。

王耀武的精明强干和勇猛果敢是大家公认的,他在抗战中的贡献也被广泛肯定。更突出的是,他在下属中威望极高:既不克扣军饷,也不盘剥士兵,反而自己经商贴补军费。就连向来傲气的张灵甫和黄埔一期生李仙洲,也打心底里信服他。

济南战役结束后,王耀武总念叨吴化文起义时没叫上自己。他觉得要是当时自己也率部起义,等部队改编后,自己的军职会和陈明仁同一级别,比曾泽生还要高一级。

起义前,曾泽生的职务包括第四绥靖区副司令、吉林守备司令、第一兵团副司令,同时兼任六十军军长。但他实际的核心职务是中将军长,其他都是挂名头衔。由于他当时带领起义的部队规模恰好是一个军,由他继续担任解放军第五十军军长是合理的安排。

王耀武虽身兼多个职务,却是山东地区军政事务的最高负责人。莱芜战役爆发前,他实际掌控的兵力规模甚至超过了蒋系一个兵团的兵力配置。

莱芜战役中,王耀武的主力部队由李仙洲带领,最终被歼灭。这让王耀武气得直想找陈诚理论、教训李仙洲——要是李仙洲当初听他的安排,或许能和韩浚一起脱身。

从当年国民党的整军方案来看,绥靖区和兵团属于同一级别。以王耀武为例,他担任的绥靖区司令职务,实际等同于兵团司令。具体来看,刘汝明后来统领的第八兵团,最初就是第四绥靖区;冯治安负责的第三绥靖区虽由“徐州剿总”直接指挥,同样属于兵团层级。

王耀武为人不算恶劣,对外作战时表现得勇猛强悍。他很有谋略,对战场局势的判断和掌控能力,张灵甫远不及他,杜聿明也稍逊一筹,就连陈诚的预判精准度都不如王耀武。

要是王耀武当年带部队起义,按起义将领保留原职的惯例,他大概率能担任兵团司令。以他丰富的实战经验,若在朝鲜战场领兵,表现未必会输给曾泽生。再看杜聿明,机变和能力都比王耀武差一截,别说当兵团司令,他连这份决断力都欠缺,加上当时身体状况也大不如前。

杜聿明对美军的了解相当深入,但他和王耀武有个显著差异——他身上缺少王耀武那种狠劲,这种差别和两人的身体状况存在关联。

辽沈战役到淮海战役期间,杜聿明因频繁往返战场早已体弱多病。若不是被俘后战犯管理所费尽周折为他采购进口药品治疗,他根本熬不到1959年首批特赦时。

老蒋觉得,杜聿明比王耀武更“顺从”,可这种“顺从”恰恰是他难以独当一面的关键。在东北战场,他先是给陈诚当副手,后来又辅佐卫立煌;到了淮海战役,又成了被称为“猪将”的刘峙的副手。虽然很多战局走向他心里都有数,但到了做决策的关键时候,他要么反复请示,要么犹豫不决。老蒋一板起脸,他立刻不敢多言,哪怕明知命令有问题,也只能硬着头皮执行。

杜聿明在回忆录里坦言自己当时的软弱。徐州战局如此糟糕,蒋介石却没责怪任何人执行不力,他心里清楚,这场关乎国民党军生死的“徐蚌会战计划”,实际是蒋介石自己改了决策。蒋介石在会上把责任硬扣到他头上,杜聿明越想越不安,觉得被蒋介石算计了。他认定蒋介石和顾祝同完全是被郭汝瑰这个年轻人牵着走,才弄成现在这烂摊子。原本他想质问郭汝瑰,为何不按原计划把主力撤到蚌埠附近,可正犹豫要不要开口时,发现顾祝同等人都认可了郭汝瑰汇报的方案。他琢磨着,自己一个人争也没用,真闹起来说不定还会让蒋介石不再信任,便把话咽了回去。

杜聿明能察觉到潜在风险,却没胆量直接和蒋介石对抗。这说明他当参谋时能力尚可,但亲自指挥作战就显得力不从心,缺乏面对重大危机仍镇定自若的大将气度与魄力。

抗战时期,杜聿明曾和英军、美军协同作战,对美式武器装备和美军战术特点有较深了解。若论带兵打仗时的临阵应变能力,他确实比不过同期的王耀武;但要是留在一期同学陈赓身边当参谋出主意,绝对能发挥重要作用。关键在于陈赓的军事能力远在蒋介石之上——蒋介石听不进杜聿明的建议,陈赓却能理性分析,准确判断哪些建议值得采纳。

杜聿明为蒋介石拼命效力,说他尽职尽责并不为过。不过他的性格有明显短板:偏于柔弱,缺乏打硬仗的魄力,决策也不够果断。因此即便后来起义,他也难以胜任兵团司令的职务,相对而言,担任高级参谋类角色更合适。

杜聿明和陈赓都是黄埔军校一期学员,但两人性格差别很大。陈赓做事大胆却细致,为人豪爽有气魄,浑身透着股子英武之气;杜聿明平时话少,性格内敛,做决定时总带着几分谨慎。不同的性格在后来的人生中带来了不同结局:陈赓指挥作战时勇猛果断,立下许多显赫战功;杜聿明则常因顾虑太多难以抉择,最终战败被俘。

人才与资源能否充分发挥价值,看看曾泽生带领的原六十军加入解放军后的转变就能明白。这支部队后来展现出的变化之大远超预期,由此可见,杜聿明、王耀武并非不会打仗、缺乏能力,关键在于他们为何而战、由谁指挥。王耀武和杜聿明本就不是平庸之辈,只要选择正确道路,完全能像曾泽生那样实现蜕变、成就新的作为。

王耀武和杜聿明因选择了错误的阵营,最终没能抓住为国家效力的机会。后来只能在战犯管理所里整理美军战术分析材料,或是为志愿军制作炒面。若他们能在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期间及时起义,很可能会像陈明仁、曾泽生那样继续领兵,甚至参与抗美援朝也并非没有可能。

王耀武、杜聿明在抗美援朝期间是否会参与相关工作?若讨论到这一点,那被陈赓称为“最好学弟”的宋希濂,若更早选择起义,是否有机会随陈赓一同入朝作战?假设宋希濂以起义将领身份参与抗美援朝,他可能会被安排什么职务、承担哪些具体任务?

从宋希濂的履历能看出,他年轻气盛时的胆量,比王耀武和杜聿明两人加起来都大。当时蒋系高层对抗战态度消极,宋希濂却主动站出来请战,这一举动多少带点“兵谏”的意味。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时任八十七师二六一旅少将旅长的宋希濂,带着三十多名营长及以上军官径直闯入“国防部长”何应钦官邸。他当面质问道:“守土御侮是军人本分,现在敌人都骑到咱们头上了,连句硬话都不敢说,这算当的什么兵?保的什么国?还配称军人吗?”

王耀武、杜聿明、宋希濂这三人,最根本的身份是中国人,其次是中国军人,最后才被归为国民党军队将领。若当年他们追随的不是蒋介石,以各自的军事能力,在志愿军司令部的正确指挥下,达到曾泽生那样的作战成绩并非没有可能。

一步走错,后续难追。王耀武、杜聿明、宋希濂当年没听周主任和陈学长的劝说投向新生,最终只能在战犯管理所里传阅志愿军的胜利战报。大家不妨想想:这些曾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将领,看到这样的捷报会是什么心情?要是给他们去朝鲜战场为国家出力的机会,能不能打出让人信服甚至赞叹的成绩?你觉得这三位抗日名将若参与抗美援朝,适合担任什么职位?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