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牺牲她含泪入伍,31岁被授少校警衔,她到底凭什么?

这事儿得从一条纹身说起。

一条纹在手腕内侧的,不仔细看都发现不了的字:“把军装穿成我们的婚戒。”

外人瞅着可能觉得是句文艺的俏皮话,但对庞洪雨来说,这行字,比骨头还重。

这枚“婚戒”的另一半,叫郑益龙,她的丈夫,一个为了救人把自己永远留在了冰冷江水里的军人。

丈夫追悼会那天,哀乐震天响,领导念悼词,她一句也没听进去。

眼睛就直勾勾地盯着那床叠得跟砖头似的军被。

她脑子里嗡嗡响,全是新婚那晚,老郑抱着被子献宝似的跟她说笑:“以后吵架了,我就抱着它睡。”

这话,当年听着是蜜,现在听着,是刀。

家里人劝她,往前看,找个好人嫁了,一个女人家带着孩子太苦了。

她嘴上应着,心里却跟明镜似的。

往前看?

怎么看?

闭上眼就是老郑的脸。

她得找个事儿干,一个能把天捅个窟窿的悲伤给堵上的事儿。

于是,她干了件让所有人下巴都掉了的事。

揣着心理学硕士的文凭,跑去征兵办要当兵。

那年她31,征兵办的同志客客气气地劝退,说大姐,您这年龄,超了四年了,真不行。

她没吵没闹,从包里掏出那本红得烫手的烈士证,往桌上一放,话说得不大声,但整个办公室都静了:“我老公把命给了这身军装,我得替他穿回来。”

有些规矩是死的,但人心是活的。

她被破格入伍了。

你以为这是“烈士遗孀”的优待?

进了新兵连,才知道,这才是还债的开始。

一群十八九岁的毛头小子,生龙活虎,她一个31岁的“高龄新兵”夹在中间,画风要多诡异有多诡异。

每天四点爬起来跑操,膝盖跑到积水,肿得跟发面馒头似的,晚上疼得睡不着,就跪在床上背条令。

这哪是当兵,这是玩命。

三个月,她愣是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了。

下连队,她被分去了武警医院心理科。

专业对口,也像是命中注定。

她本以为这就是一份安稳工作,直到她自己动手做了个全员心理问卷。

数据触目惊心,超过三成的兵有失眠问题,不少人承认自己偷偷哭过。

这些在训练场上吼声震天的汉子,心里原来都这么潮湿。

她的第一堂心理辅导课,没讲大道理,就让大家闭上眼,想个最舒服的画面。

结果,一半的人脑子里是妈,另一半想的是退伍回家。

带队的干部脸都黑了,觉得丢人。

她倒乐了,说:“想家不丢人,是个人都会想家。不想家的那是石头,咱部队可不要石头疙瘩。”

一句话,说得底下好几个兵当场就抹起了眼泪。

她知道,这些兵缺的不是思想教育,是理解。

她搞了个《战地安心手册》,巴掌大,正好塞作训服口袋里。

扉页上印着郑益龙的照片,配文:别怕,有人替你活成了光。

这玩意儿,后来成了很多兵的“护身符”。

现在,咱再回头掰扯那个“少校警衔”。

是不是觉得没那么刺眼了?

这军衔,不是靠牺牲换来的同情票,而是对她专业能力的硬核认证。

在今天的军队里,心理战场的硝烟味儿,一点不比实弹演习淡。

一个能精准拆掉士兵心里“炸弹”的专家,其价值,不亚于一个百发百中的神枪手。

庞洪雨,恰好就是这么个人。

她有理论知识,更有切肤之痛,她讲的话,兵都信,因为她自己就是从地狱里爬出来的。

2020年,武汉。

她在火神山医院带着心理突击队,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在病房里带着大家跳操。

隔着起了雾的护目镜,她冲着一群哭成一片的病人和护士喊:“哭!哭完,咱就活!”

她儿子有时候会问她,爸爸到底去哪了。

每年3月1日,她会带着儿子去丈夫牺牲的江边,放一个漂流瓶,里面塞着一张小纸条,上面是儿子歪歪扭扭的字迹,写着:爸爸,妈妈今天又救了几个叔叔。

这就是她的过人之处。

她没让丈夫的牺牲变成一个悲情的句号,而是把它变成了一个冒号,后面续写了一个更长的故事。

所以,别再纠结那个少校军衔了。

对她来说,那不是荣誉,是个岗位,是个能让她继续“守着”老郑的战位。

就像她手腕上那行字,那不是纹身,是一副她自己给自己戴上的,永远不会摘下的镣铐,也是勋章。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