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东南亚的热带雨林,一边是欧洲中部的工业国,两地隔着万里山河,竟然会因为冷战这场全球“拉锯战”而捆绑在一起?德国如今有21万越南裔,排在土耳其、波兰、俄罗斯、意大利、希腊之后,是第六大外国群体。
这背后,可不是单纯的移民故事,而是冷战留在现实中的“活化石”。
时间拨回到1945年。二战刚结束,德国作为战败国被硬生生劈成两半:西边的联邦德国靠着美国,东边的民主德国紧跟苏联。柏林墙像一道铁幕,把同一个民族割裂成两个阵营。
同一年,越南的遭遇也差不多。先是法国殖民统治,二战时又被日本占领。胡志明宣布独立后,法国卷土重来,南北越正式分裂。北越靠苏联,中国;南越抱紧美国大腿。
两个国家,一个在欧洲,一个在亚洲,却走上了惊人相似的分裂之路。
说到这,我得先说说西德的越南人是怎么来的。
1975年,北越军队攻下西贡,南越彻底崩溃。那些曾跟南越政府打过交道的官员、军人、知识分子,一夜之间成了“过街老鼠”。他们拼命逃亡,漂洋过海成了“越南船民”。
彼时的西德正经历“莱茵河奇迹”,经济飞得快,但劳动力却不够用。西德早在1960年代就引进过土耳其劳工。到了70年代,碰巧赶上越南难民潮,西德一拍大腿:既能解决人道问题,又能补充劳力。
于是,1975年至80年代初,西德接收了大约4万越南难民。这批人教育水平普遍高,医生、教师、军官都有,很快就融入了西德社会,开餐馆、做生意、重视子女教育,他们算是越南裔的“精英派”。
再看东德的故事。
表面看,东德也是蒸蒸日上。到1980年代,洗衣机、冰箱、电视机几乎家家都有,还能分房子。可是再繁荣,也需要工人。东德劳动力短缺,于是把目光投向了远在东南亚的越南。
越南1975年统一后紧跟苏联,双方签了《苏越友好合作条约》。1980年代,东德和越南签署劳工协议,引进了10万越南劳工。他们大多进厂、盖楼、织布,住在宿舍区,跟当地人几乎没啥交集。
东德的算盘很简单:干几年就送他们回去。可历史偏偏不按剧本走。
1989年柏林墙轰然倒塌,1990年德国统一。问题来了:这10万越南劳工怎么办?
统一后,东德的许多工厂倒闭,越南劳工一夜失业。德国政府一度打算给每人3000马克“遣散费”让他们打道回府。可现实是,谁愿意回到那个经济困顿的越南?有人已经成家立业,有人早已习惯德国的生活。
最终,德国政府只能妥协,让他们留下,但条件是:自食其力。于是,开餐馆、卖小商品、做贸易,成了他们谋生的方式。
有意思的是,德国的越南裔一分为二。
西德的4万越南人:多是南越难民,教育水平高,经济状况较好,子女上大学的比例也更高。东德的10万劳工:出身普通,重新开始,经济基础薄弱,多集中在原东德地区的小商铺和餐饮业。
如今的21万越南裔,第一代仍在辛苦打拼,第二、第三代早已德国化,有人成了医生律师,也有人依然在做小生意。但不管怎样,他们已是德国社会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我看来,这段历史讽刺意味十足。德国和越南当年都被割裂为南北,最后都实现了统一。可统一并没有抹平差异,德国东西部依旧有落差,越南南北文化依然有隔阂。
而这些越南裔德国人,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冷战时代的荒诞,也提醒我们:大国博弈下的普通人,往往才是被推着走的“棋子”。他们跨越大洲大洋,留下足迹,最后却成了新家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各位领导,你们觉得呢?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